切磋琢磨

《论语》学习之101502

【原文】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白话】子贡听了老师的教导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吗?”

【思考之二】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卫风·淇奥》。钱穆先生《论语新解》中说:“治牙骨者,切了还得磋,使益平滑。治玉石者,琢了还得磨,使益细腻。此言精益求精。”光远老师说:“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有其材质,然后切磋琢磨方成宝器。不加切磋琢磨之功,则骨象玉石不能成器,此喻治学问之功。”古代加工制作骨器叫切,加工制作象牙器具叫磋,制作玉器为琢,制作石器为磨。骨头象牙玉石只有经过加工切割雕琢打磨,方能成为宝器;不经过切磋琢磨一系列精细加工,只能是原始的材料,不能成为宝器。这是比喻人的学问道德修养需要不间断地学习实践提高,才能成才。

其斯之谓与?”骨象玉石虽然有其材质,如果不切磋琢磨,则不能成宝器;人能贫无谄、富无骄,生质虽美,如果不经学问之功,则不能乐道好礼,成贤成圣。乐道好礼,则必经学问之功;骨象玉石之器,则必经切磋琢磨之功。“学不可以已”,不可安于小成而不自勉于益求精进。

子贡几乎是孔子门下最才华横溢的弟子了。他是最杰出的外交家、商人,属治国之才,口才特别好,列孔门“四科十哲”之言语科,能够把外交、经商、管理、口才等诸多才能,完美集于一身。他应该很骄傲,你看我这么好,这么行,也没有人比我厉害。那他是不是就停在那里了?

子贡在听到老师对自己修习结果的点评后,立即引用《诗经》里的话,来比喻修学也是逐步提高、深入的过程,正像切磋琢磨的过程啊!古人用骨角牙玉石等材料制作工艺品时,要不断地切磋琢磨,正如我们治学修道,要精益求精,深入再深入,提高在提高啊。

《论语后案》切磋者,必判其分理之细,道学似之;琢磨者,必去其瑕玷之微,自修似之也。无谄无骄,质美而自守者能之;乐与好礼,非道学自修不能及此。切磋,必须判断明白它本身的自然纹理,按照其纹理去切割打磨,否则很难成功,这就像学道一样;琢磨的目的是雕琢去掉那些瑕疵,或者影响美观额部分,这就像修身一样。

提到这一段,李炳南老先生说,子贡领悟,无谄无骄,还是不足,须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始能成德。《诗》须悟性,会《诗》则能鉴往知来。盛衰兴亡之事,皆能预知。子贡悟性好,所以可与言《诗》。子贡马上领悟了孔子的意思,便引《诗经》来比喻,就是说子贡反应非常快,他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老师对他的引导上,不肯放过老师讲的每一个字,“啊,原来是这样!”老师一提,他的心立即跟了上去。

如果把《论语》里这两段对话换做现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我们能想象的是很有趣的场面了。孩子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父母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我猜孩子就不高兴了,会抱怨父母,“你就是觉得我不够好,怎样怎样……”谈话都继续不下去了。那子贡作为一个好学生,好在哪儿呢?首先,他肯听老师的话,愿意接受老师的引导,对于子贡这么厉害的人,能做到无谄无骄,就已经很可以了,很容易得少为足,固执己见,听不进他人的良言相劝,但是,子贡却没有故步自封,停止不前。

《论语·公冶长》第8章,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孔子问子贡:“你和颜回比,谁更强啊?”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跟颜回比呢,老师说一件事,他一听,马上就能领会十件事,而我只能领会两件。”孔子说:“你不如颜回啊,我同意你的看法,你的确不如他。”

假设我们是子贡,会不会是另一种心态,我怎么做都得不到老师的夸奖,在老师心目中,就颜回是最好的,我永远也比不了,颜回有什么了不起,我不在乎,有这种自暴自弃的心态。老师夸颜回,面对老师的回答,子贡展现出一名好学生的风采。而子贡就是不同于一般人,这里子贡就连回答带追问,“《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作为一个好学生,好在哪儿呢?刨根问底。

他肯听老师的话,愿意接受老师的引导,子贡日后成就非凡,天分高固然是一个因素,而具备好学生的条件,才是更根本的原因。试想,如果子贡不接受孔子的引导,他就会一直陷在良好的自我感觉中,沾沾自喜,不再去改进自己、完善和提高自己,但日后那个一出而令天下格局剧变的子贡,也许就不会在历史上出现了。

(《史记》中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切磋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