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善意待之

无边的恶意,深不见底,有如万丈深渊。

——题记

第一次翻开《恶意》这本书,叙事方式和之前看的东野圭吾小说一样,采用两个视角,一个是主人公野野口先生,一个是警察加贺先生。

随着案件的层层推进,在警察找出凶手,逮捕野野口先生后,读者痛恨被杀者加贺先生的恶行,以为案件结束,书,也该结束。但在这时,却突然有了一个戏剧性转折,之前所有的所谓的事实全部都来自野野口先生掩人耳目的设计。

在一步步揭开野野口的杀人动机时,野野口先生对加贺先生的恶意由来已久。与其说是恶意,不如说是嫉妒。记得有本书中有些过:羡慕与嫉妒的区别在哪?羡慕是你想达到对方的高度,嫉妒是你想把对方拉到你跟你一样的高度。野野口先生对加贺先生的嫉妒由来已久,但让他做出这一系列恶行的应该就是加贺先生写下《禁猎地》这本书,一本可能让曾经丑陋的自己被世人看到。

每个人都可能有那么一段不想回忆的过往,或痛苦,或憎恨,或恐惧。书中的野野口先生面对曾经恐惧的事件,没有选择克服,没有选择和过去和解,而是继续错下去。但野野口先生的层层设计让人心生冷意,不仅退路想好,甚至连杀人动机都能掩饰,伪装成受害者,逼不得已才杀,他说:“人是我杀的,动机不值一提。你就当我是一时冲动的鲁莽行动就好。”或许是破罐子破摔,已经患癌活不长时间,不需要坐牢。当他的杀人动机被挖掘出来时,“你的最终目的是贬低日高的人格。”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堵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啊!

但书中最让我惊心的一段描述是校园暴力片段的描写,“他被人剥光衣服,全身捆上透明胶带,扔在体育馆的角落;从窗下走过的时候,会突如其来地遭人当头淋下盐酸;还有拳打脚踢、恶毒辱骂、刻意排挤也毫不留情地日夜折磨着他。” 校园欺凌这个词对我们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甚至有的人亲身经历过,被欺凌者,或者施暴者。人的记忆会选择性遗忘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或者人,对于施暴者来说,当初的欺凌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开玩笑,亦或是闹着玩的,当重新被提起的时候可能会说,我已经忘记了,甚至选择性遗忘。

我自己也曾亲身体会过,那一段经历到现在都不想回忆起,像噩梦。但其实就受害程度来说,我是幸运的,除了言语上的攻击,并没有受到身体上的伤害,但精神上的伤害一生难忘。正如书中写道:“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记得有段时间晚上在宿舍睡觉时,有几个舍友属于那种大姐大,每天晚上随便拉一个人过来,就开始拳打脚踢,如果被打者还手,那几人会说:“哦哟,还敢还手啊?”然后打得更凶。如果被打者不还手,那几人会说:“平时不是挺横的吗?怎么现在不敢还手啦?”然后也是打的更凶,可能是为了刺激被打者还手。但当说到为什么打那个人的时候,打人者几句轻描淡写:“就是看她不爽啊。”

更可怕的是,之前的受害者,转眼之间成了施暴者,甚至以加入施暴者的行列为荣,从曾经的唯唯诺诺,变成嚣张对待曾经的朋友。上学期被打的同学,在下学期时,加入到施暴者的行列,开始寻找新的可欺凌对象,开始新的一轮回。或许有人会说,可以告诉老师,但老师、学校可以给予的保护,只有在学校,当周末走出校门后,或者假期出门,他们该怎么办?告诉老师这一行为只会让他们找到新的理由去进行欺凌。正如书中所说:“校园暴力事件不可能销声匿迹,只要当事人都还在学校,就会一直持续下去。当老师说‘已经没有这类事件’的时候,只不过是他的个人幻想。”女生之间的暴力对比于男生之间的校园暴力或许还算“温柔”,棍棒、刀比比皆是,生命在此时就像牛毛,彷佛有什么深仇大恨。

我们所面对的世界充满美好又充斥着恶意,但恶意由人而生,生而为人,为何不善意待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而为人,善意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