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疫情开通“疫情心理疏导热线”

面对疫情
信心是长效的疫苗

图片发自App

当前,随着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不断新增,确实有一些人出现情绪波动,陷入恐慌之中,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抢购大米等生活物资的情况。疫情蔓延,各种信息混杂,一些人对疫情表现出恐慌情绪,这也属人之常情,无需回避。

图片发自App

恐慌本来是具有社会适应意义的,因为恐慌意味着对危险的警觉,感到“慌了”的人会对危险更敏感、更积极地保护自己;而一些对疫情不以为意毫无恐惧、不戴口罩又喜欢扎堆的人,可能不能敏感地做出反应,最终暴露于危险之中。
但过度的恐慌是破坏性的,严重影响人们的心态和生活。我们已经在网上看到了许多消息、新闻甚至谣言,也许你跟我一样,总是忍不住去刷这些信息,不止出于对病人和医护人员的关心,更是出于恐慌。恐慌可能驱使人们更多地去搜索、去看更多疫情的报道,并越看越慌、越慌越想看,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图片发自App

我们可以识别情绪、给它们打标签、清晰地描述出来,允许它们存在,比如命名“恐惧”,描述恐惧的感受,带着恐惧正常生活。根据正念的理念,要意识到很多情绪和想法“只是发生在脑子里的事”,是大脑对危险的应激反应,而现实其实稳定得多。
最后,在尝试解决问题上,用问题解决导向的、偏向积极期待的方式来想事情,落实在行动上,做积极的事,比如,有条件的话,给湖北捐一些物资。

图片发自App

除了照顾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在获取信息的时候,我们也应有所选择。应该了解科学知识,学习预防和应对方法,谨遵医护人员的建议,勤洗手、戴口罩、少扎堆等;可看信息报道,多读病毒科普,少传恐慌情绪,要传也传积极的、支持性的情绪。如果在网上遇到疫区民众表达恐慌,也不必喷,慌是正常的,有余力的话可以留言安抚和支持,但切忌继续放大恐慌(除非是面对不以为意的亲朋好友时,可以稍用“恐吓”技巧)。
最后,生理上的防护依然是重要的!!!少出门,少聚集;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讲卫生;打喷嚏,捂口鼻;喷嚏后,慎揉眼;有症状,早就医。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面对疫情开通“疫情心理疏导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