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分离 | 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关系?

上一篇文章里提到了“课题分离”,这个观点是源自于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心理学思想。

《被讨厌的勇气》里说到,“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而且有可能彻底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点。

那么有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有人际关系的烦恼呢?

实际上,主要的根源就在于: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一个人如果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那么就很容易变得敏感内向,变得容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评价中。这样就容易把别人的期待变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做自己的情感。


所谓课题分离,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要冷静地划清界限

对于分辨究竟是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源于自己妄加干涉了别人的课题,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实际上,你只需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别人也只需要把他的事情做好就行了。

其实很多人际关系的难题,都可以用课题分离的方法来解决。比如以下三种典型的难题:


难题一: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

例如:

——室友太吵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有朋友借钱忘了还,我不知道怎么开口;

——想安静的看会书,室友非要拉着我玩游戏,不知道怎么表达诉求。

表达需要之所以困难,是因为我们总是依据想象中别人的回应和看法来决定我们要不要表达,而不是依据我们自己的需要

如果我们在以前的人际关系中遭受过很多拒绝,那就会让表达需要变得更困难。

这时候如果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解决,这事就简单了:表达需要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至于别人拒绝或者接受,那就是别人的课题了。

需要的正当性,不是通过想象别人的反应来确认的,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表达来确认的。

也许别人不一定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但我们的“表达需要”本身也是一种需要,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来满足的。


难题二: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

很多过于在乎别人感受的人就经常有这样的困难。我以前也是,别人提出一个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请求时,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说接受吧,这压根不是自己的真实想法,何必欺骗自己;说不接受吧,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紧张得像是自己犯了错误一样。觉得拒绝别人总是不太好,甚至把别人拒绝后还会内疚。

要解决这个问题是需要打开心结的,没必要总跟自己过不去,让自己陷入人际关系的烦恼中出不来。

其实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解决,也很简单。

别人提出他的请求,那是别人的事,是他的课题。而接不接受,那是你的事,是你的课题。你也不能因为自己在拒绝这事上有困难,就抱怨别人不该提请求。

如果你拒绝了,至于别人怎么评价你,那是他的事了。你根本无法左右别人的想法。

它既不是你能控制的,也不是你能剥夺的。别人的评价,不应该成为你的行事准则


难题三: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

害怕失败这件事说到底,还是害怕别人的评价。

很多人不敢上台当众演讲,根本的困难是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害怕别人说他连话都讲不好、害怕别人说他没能力而瞧不起他、害怕展示出自己的不足。所以很多人不敢上台当众做演讲。

在这里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解决,就比较简单了。

其实你做的好与不好,这是自己能控制的,是你的课题。至于讲完后别人的反应和评价如何,这是你不能控制的,这就是别人的课题了。

你只负责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别人也只负责把他的事情做好。

如果你想锻炼自己的能力,你就应该大胆上台去演讲。演讲完后,你的课题就完成了。

判断你讲得好不好,那是别人的课题。如果觉得你讲得好,那是对你的欣赏和鼓励;如果觉得你讲得不好,那也是对你的提醒和鞭策,你也不必难过,回去继续练习就是了。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叫“我爱你,与你无关”,我看这就是课题分离。爱谁、信任谁、帮助谁这是你的事情,是你的课题,至于这个人会不会爱你、会不会信任你、会不会对得起你的帮助,那就是他的事情,是他的课题了。

你不能因为自己爱一个人,就要求那个人也要爱你。这就是干涉别人的生活,别人的课题。


课题分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控制二分法。

对于别人的评价,可以去适当关注,但是不要花那么多的心思。重点在于把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因为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如果我们真正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操心,那或许我们就不会担心别人的评价,那些来自人际关系中的烦恼和琐事,也许就不会那么让我们困扰了。

运用好课题分离,祝你获得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题分离 | 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