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

                                           温暖 苍凉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

“诗意栖居”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方式。在日光澄明的秋水长天里安然生活,让一切节奏随四时更迭从容起落,亲近土地与树木,每天在啾啾鸟鸣中醒来——多么原始而诗意的生活,这对长期捆绑在城市格子间的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梦,但这种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和美好境界就存在于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苍茫之中。

这是一部民族史诗般的长篇小说,为人展现了鄂温克族近百年历史转型期的沧桑历史,作品婉约的文风与纯美的语言让人尽享文学之美,厚重的内容与深远的思想又让人深深震撼! 

   故事以一个九十岁鄂伦春女人的自述徐徐展开,“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作为这个民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妻子,她用沧桑的慧眼见证了这个弱小民族由古老走向现代文明进程中的风雨起落。整部小说以时间为序分为清晨、正午、黄昏和尾声四部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与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令全书荡气回肠。

爱与哀愁

这部作品的感情基调是凄美忧伤的。“我”的父亲林克与母亲达玛拉深深相爱,伯父尼都萨满怀着对达玛拉的爱终身未娶。姑姑伊芙琳自私冷酷,用歇斯底里的爱与恨折磨丈夫一生,唯一的儿子在新婚之夜不惜以上吊报复她。“我”在经历了丈夫拉吉达雪夜冻死的打击后,上天把温柔细腻的诗人瓦罗加送到“我”身边。“如果说我的第一个媒人是饥饿的话,我的第二个媒人就是战火。”在拉吉达的怀中时,“我”感觉自己是穿行在山谷间的风,而在瓦罗加怀里,“我”感觉自己是畅游在春天的鱼。“我”独立勇敢的品格,热情丰盈的内心以及对这片土地的执着坚守让“我”在氏族部落一系列的天灾人祸之后收获了沉甸甸的人生。

救赎与责任

有人说《红楼梦》就像一部佛经,让人在繁华之中探寻心灵的宁静,思考生命的本质,《额尔古纳河右岸》何尝不是如此。万物皆有灵,每一个生命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驯鹿、篝火、河流,覆盖着白雪的山峦,挂满兽骨与生肖造型的神衣,永不熄灭的火种,古老的风藏······原始的图腾信仰与氏族传统让读者不觉间沉静下来思考生命的起源与回归。

尼都萨满与尼浩是氏族神的化身,每次灾难,他们都用跳神让奇迹发生。跳神可以让人的伤口不治而愈,可以让奄奄一息的列那复活,可以让骨头卡住喉咙的马粪包气息顺畅,可以让干旱的土地得到酣畅淋漓的大雨······特殊的身份让他们胸怀大爱,真善美是他们生命明亮的底色。

生命传承之痛

每一个生命都是爱的种子,如果没有生命的延续,地球会迅速衰老直至毁灭。作品中不断有新生命降生,也不断有意外与死亡。以山鹰做孙子的老达西徒手与狼群搏斗被撕成碎片,残缺自私的拉吉米救活了美丽弃婴马伊堪,却又逼得她跳崖而死,被哥哥误当猎物开枪射杀的安道尔,酗酒而死的维克多,失足落水的伊莲娜,尼浩那四个代替别人死去的孩子······这些生命的消亡来的猝不及防,压得人喘不过气。每读一段我都要合上书闭上眼平复一下汹涌的内心。我仿佛看到一座座起伏的山峦成了模糊的血肉,清澈的贝加尔湖上开满了荷花,漂浮的阳光正在托起一个个洁白的灵魂。

作品的背后还有一种难以言喻的痛,当伐木声代替了鸟鸣,炊烟代替了云朵,最后一个游猎民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开始呼唤传承,呼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回归,呼唤保护森林与动物,呼唤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但回望每一个历史的关节点,我们是否真的做到了珍惜与保护?这部作品之所以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我想除了高度的艺术性之外,其深邃的思想更值得人探寻与回味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额尔古纳河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