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大染坊》

大染坊

作家陈杰自嘲说,因为要给自己不成器的儿子凑学费,所以再度起笔写下了《大染坊》,这个剧本后来也拍成了电视剧。我想,他说的应该是个事实,因为从文笔来判断一个人,大致他应该是个大开大合,比较随意任性的人。要不,也写不出陈寿亭这样的一个人物。不过我倒是觉得这样的书写起来有个难处,因为他讲述的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是在九一八事变到台儿庄大战之前的这段时期,既是近代中国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又是中国工商业高歌猛进、日新月异的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期,所谓的难处在于,读者大多对这段近代史都熟悉,所以多半要带着即知道历史的发展走向,又好奇剧情该如何发展。写得好了,那是合情合理,写的不好就变成胡说八道,此所谓难也!

虽然写的过于传奇甚至浪漫色彩了,但总应了开篇的那献词:个人奋斗的深情礼赞,民族工业的悠长挽歌!

近期看过的和这本书相似题材的,大致也就是《大江东去》,前者的背景是改革开放,后者是民国,总的来说,商业往来几千年前就有,但带点史实性质的,总和历史大背景密不可分。所以才会有成功细中取,富贵险中求,若没有稳定的社会商业氛围,没有巨变的历史环境,想要细致,想要求险(和现在弯道超车一个意思),是没什么机会。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这书里的故事其实只是结合了一个行业,把一些基本的商业的逻辑套用了出来,比如从低级手工业(手工作坊),到初级工业化(机器染布),再到更进一步(产品差异化、升级),再到规模化生产垄断经营,结合当时的水平也就只能到这一步了,若是当时没有战乱打断,这些老板一定会继续往上游(机械制造与技术研发),再或者多元化(搞搞原材料、控制原材料制造源头、搞成衣生产),最后一定是金融化、资本化,哪里的利润越高、周转越快就往哪里去。到那时,就先现在一样,我们看到的就是那些看不见的精英,只需喝盏茶的功夫,就改变了世界的走向。除此外,关于串货、价格战、企业管理、渠道管控、挤兑银行,都故事化,的确写的还是很有趣。

所以如果只是看到了民族性、或者血性,其实真的有点扯,毕竟资本是没有民族、种姓之分的。

当然,看书是为了解闷儿消遣有提升,所有的议论纯粹聒噪。

书里作者为了贴近那个时代,引用了不少民谚俗语,乍一看颇有哲理,随手抄下来后再琢磨,发现其实无论真理还是金句都是需要语境的,若全信全从,对我来说,就有点不够通圆了。

慈不掌兵、义不理财

老要张狂少要板,不老不少不要脸

愚以事贤,弱以从刚

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无

……

书到最后,作者估计还是计件工资到手,着急回家吃饭,所以结束的过于匆忙,让主角这样一个天才商界奇才,就为了日本兵临城下,挂个国仇的念头,直接吐血而死。这样的情景和早年的邵氏电影很相似,前面敲锣打鼓,卿卿我我,带宽衣解带兴头刚起时,就一声长啸鸣金收兵,甩个“谢谢观看”的字样,赶着观众清场。想来,电视剧应该会收尾的好看些,毕竟有足够的扩展或胡扯的理由。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大染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