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父母之时,我们很多人都会兴奋地寻求各种育儿经。然而从书籍、父母、同事、网站各种专家等各渠道扑来的信息总是交织在一起,甚至相反,把我们弄得头昏眼花,到底该育儿,依旧懵懵懂懂。读了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我似乎领悟到,原来育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它的核心理念其实非常简单——不限制孩子,科学给予其自由。那么,在尹建莉老师的笔下,到底如何做到科学的给予自由呢?
给孩子的自由到底是什么呢?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必须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孩子在我们的眼里,总是会被认为“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所以大人总是习惯用自己的意志去左右孩子的言行举止。
我们总是不愿意让孩子去选择。
孩子想吃香蕉,你说吃了两天香蕉了得买苹果这样才能摄取多种营养。孩子想玩现成的自然沙子,你说这种沙子弄脏衣服,还是到时候带你去游乐园玩那种干净的人工沙子。
在无数次孩子兴致勃勃地告诉你他的需求的时候,你总是轻而易举地夺取了他的选择权。孩子虽然还小,但依然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会有自己的喜好,自己的想法,他可以有任性的选择,只要他的选择并不出格,为什么我们要那么无情地剥夺呢?
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否定孩子的尝试。
当孩子第一次拿着画笔在墙上涂得兴奋,发现墙上涂得比纸上更有趣时,你惊恐万分,心疼洁白的墙面的同时怒气冲冲地指叱孩子。
当孩子看到蝴蝶高兴地飞奔过去,你急忙忙地拽住他,批评他不要跑得这么快,否则会摔跤……
小小的孩子总是在大人的怒气和呵斥下失掉了他的尝试权。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无不带着巨大的好奇心和对这个世界的新鲜感。每一样事物都可能激发他探索的欲望,我们为什么要去粗暴地阻止,简单地批评,仅仅觉得会弄脏衣服,仅仅觉得墙面变得不美观呢?为什么不反过来想,如果因为只是弄脏衣服、画丑墙面却因此激发了孩子对沙子的探索欲望或者激发了他画画艺术细胞,这样划算的买卖去哪里找呢?当孩子想要尝试的时候,请愉快地答应并创造条安全而舒适的尝试环境。
我们还对孩子犯错误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严厉甚至苛刻的态度。
当孩子因为马虎得了差成绩,你心急如焚地告诉他“马虎”是个坏毛病,一定得改。
当孩子丢三落四的时候,你习惯性地沉着脸问他这种臭毛病到底什么时候能改。
可是我们什么换位静心思考过?难道我们自己没有犯过这些错误吗?甚至我们身上有的错误都已经成为了一个个至今未改的坏习惯。我们自己都没有做好,为何要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那么严厉地批评呢?可知当我们生气批评的时候,孩子本已紧张失落懊悔的心情变得更加糟糕,错误带来的负能量越来越多,反而不利于他纠正错误。为什么我们不能在孩子犯错误得时候平心静气地和孩子沟通交流,更加理智地帮助孩子纠正错误呢?
每一个孩子生来都是向善的,他们天性纯洁、豁达和自爱,也在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这是一种潜能。
“这种潜能几乎深藏在每个儿童体内,只要没有错误的外力干涉,它们都可以在未来的成长中把握好各种分寸。”
蒙台梭利认为,让孩子服从成人的意志,这是成人犯了最大最可耻的错误。放手给孩子“自由”,不限制便是一种良好的教育。尹老师说“自然是我们永恒的老师,她让我们变得单纯,缓解我们的焦虑。”
相信孩子的本真,理解自然的力量,必然能让孩子在你给予的自由中获得更多的幸福。
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给予孩子自由呢?
家长无疑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育儿观念。思想指导平时自我的行动。如果有一个总体的好的思想观念,必然能帮助家长更好地贯彻自然育儿的核心理念。
首先不要有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
没有哪个人是完美的,社会上的精英都不能做到完美,何况小孩。每个孩子都会有他的不完美之处,也许是不按时睡觉,也许是丢三落四,也许是不好好吃饭,也许是……但是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和短处,尤其孩子还处于成长阶段,世界有太多事情需要他去认识和适应,几乎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潜能。尤其在某些方面有天赋的人往往会在另外的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牛顿不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吗?如果事事要求完美,最后也只能培养出一个平庸的平凡人罢了。
正因为孩子不完美,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更要学会欣赏孩子的不如意之处,当他又一次丢三落四,当他又一次在同一个地方踢球打碎了别人的窗户,我们更要换一个思维去对待她这一次的不如意,看到她这个不如意行为背后的闪光点。也许你可以调侃他想某个同样丢三落四的著名艺术家,也许你可以发现孩子踢足球的天分,帮助他挖掘踢足球的潜能。
而在这一切接受和欣赏当中,我们一定要保持平和的态度和心境。切忌严厉和专横。也许你的一次怒吼不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你一次次习惯性的怒吼和指责,你一次次不厌其烦的絮叨,会让你的孩子越来越闭塞自己,造成的伤害也会不可想象。
其次,便是我们要不断完善自身,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优秀,孩子做个好榜样。
“想要给孩子讲出能让他飞翔的道理,家长自己就要具有蓝天的胸怀和高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家长自己坚持运动,锻炼身体,加上适当的引导,孩子怎么会讨厌运动呢?如果家长自己总是捧着一本书阅览,耳濡目染的孩子怎么不会主动接触书呢?如果家长自己有注重教养而不是教条,孩子怎么会不讲理呢?与孩子最亲的你,如果能将自己的力量传给孩子,以自身的榜样力量,滋养孩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还需要去寻求外力吗?
中国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妈妈最好用一只手来爱孩子,爸爸最好用半张嘴来爱孩子”,即少点包办,少点唠叨,少点硬道理,心态平和地了解和沟通,寻求“四两拨千斤”的方法,理智看待和解决问题。
还给孩子自由,努力完善自己,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眼光去看到对孩子的教育,用爱和自由与孩子共同成长,方能得最美的教育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