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过在大雾中行走的感觉吗?当雾浓密到伸手不见五指时,即看不清方向导致难以前行,又担心无法观察周围而逼近危险。
模糊不清的环境,让人进退两难,不知如何是好。若换成了模糊的人际关系,与异性交往时,对方无明确立场、不表明态度,即使双方互有好感,这样的关系也难以稳固,带给人若即若离的焦虑感。
所以同样的,当我们能从全面的角度,去厘清一些模糊的观念时,便可提升对事物的掌控度,并减少疑惑和焦虑的发生。
抑郁症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在中国的就诊率不到20%,大部分的民众对心理疾病仍存有误解及污名化,使得许多患者宁承受身心上的痛苦也不愿接受治疗,容易导致无法挽救的遗憾发生。
CCTV9在近期连播了6集关于《我们如何对抗抑郁》的纪录片,每天都从不同的面向、不同的群体中带领观众进一步认识抑郁症究竟是什么。有青少年、女性族群、年长者的抑郁、疾病的正确认知及精准治疗的发展现况。
从纪录片中,刷新了我对于抑郁症固有的认识,看了视频并查阅了相关的书藉后,将所见所闻的内容,整理出一些要点分享如下。
01.“忧郁”与“抑郁症”究竟有什么样的区别?
安德鲁.所罗门曾说:“抑郁是爱的瑕疵。”
因心中有爱,让我们得以爱自己、爱他人、生活存在希望及拥有幸福感。而另一方面,在抑郁症的患者的身上,他们无法克制地被疾病剥夺了所有情感,剩下的只有焦虑和痛苦。贬低的自我,阻断与他人衔接的桥樑,即使内心寂寞但却无法平静。
一般当心情不好时,大部分我们能想到的,是透过一些放松法来释放缓解压力。但当遭抑郁袭击时,即使是给予正向支持或鼓励放松情绪都难以起到作用,那我们该如何分辨什么才是真的“抑郁”呢?
若“抑郁的程度能与情境相称,便属于‘悲痛’”。例如遭逢重要的亲人离世,心中会觉得非常痛苦,但当随着时间流逝,悲伤通常也会逐渐趋于缓和。
但若悲痛超出了情境,放大了原有的情绪和反应,就变成了“抑郁”。
子烨是一名初三的孩子,她表示在抑郁的那段时期,常会有自伤的念头。某次在学校剪卡纸,剪了剪盖子就不见了,于是就感到非常焦虑,想让自己冷静下来方法,就是用划破手指以抵消不安的感受。
抑郁的患者,不仅在心灵上饱受痛苦的摧残,影响了社会功能外,身体上也有不适症状。例如有些会有头痛、胸痛、肠胃不适及脊椎或肌肉僵硬等症状,尤其是上了年纪的患者,常常与一般疾病混肴,却又怎么检查都找不出问题。所以若身体不适又合并有心理的症状时,在诊断时就需要考虑是否还有其它的原因。
对抑郁的不了解,不但容易被误判为是其它疾病,而无法获得及时且有效的治疗而担误病情。所以接下来,就针对几点常见的问题及误区做解释。
02.调整对抑郁症错误的认知
若要对抑郁症有正确的认知,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不正确的想法”,故列举了四点常见的观念如下:
(1) TA怎么变得懒洋洋的!应给予更多鼓励。
抑郁症患者的表现常常会被不知情者误解为“懒”。当患者描述抑郁时,都曾形容在发病期间,大脑和身体皆无法像往常般受控。
乙辰是一位记者,他叙述自己抑郁时的状况。
“我体验了‘亚木僵’的感觉,躺在一个三人沙发上,一个月起不来,除了偶尔吃点饭,从早到晚就是躺在上面,就像僵尸一样。我当时不清楚自己是不是病,我只是认为自己是过度悲伤罢了!”
另外一位同样曾是记者的张进,在他的《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上)》中写到,在2012年时,他得到了抑郁症,并描述了当时的状况:
“我四肢僵硬地躺在床上哭泣,因为太害怕而无法起来洗澡,但同时,心里又知道洗澡其实没什么可害怕的。我在心里复述着一连串动作,共12个步骤,对我来说就像经历耶稣的艰险历程一样困难。”
“抑郁的反面不是快乐,而是‘活力’”。在患病期间抑郁的情绪产生的无望感,需要的不是说道理及给予鼓励,除了治疗外,更多的是家人无条件支持与陪伴。
(2)抑郁症不用看医生自己会好
抑郁症可分为三个阶段:轻度抑郁、中度抑郁及重度抑郁症。以面向而言分为“单向”和“双向”情感障碍。
在轻度抑郁时,可能还能够学习和上班,但是心境已受到影响,像是被大石头压垮,有悲观的情绪及厌世的想法。但在来到了中、重度抑郁时,所反应出来的却不是自杀,而是哭不出、说不出、像失去灵魂的驱壳,没有任何感动的能力,徹底失去了自己。
统计显示,抑郁症患者中,虽有三分之一可以自愈,但也有相当大的机率会演变至重度,所以千万不能轻忽它的存在。就如同高血压、糖尿病般,抑郁症同样为可治疗的生理疾病,只是它的成因很多,目前还并不明确。
(3)吃精神药会伤脑,是不可逆的。
“药物治疗是目前为止最经济且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论是影片中或书籍中,与抑郁共处的期间的人都是表示自己曾接受过药物治疗,但无任人反应因用服药让他们智力受损。
药物治疗就像是在铲除捆绑的藤蔓,让这些禁锢的东西慢慢褪去的方式。少了束缚,才有力量重建。
但是,也并非药物对一位患者都能起作用。所以对药物应有的正确认知是,药物具有疗效,但相对的也会有副作用,且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皆不相同,所以在服药后仍要持续观察调整,这需要规律、耐心及时间。
(4)只有一直沉浸在悲伤中的人才会得抑郁。
抑郁和悲伤似乎永远是分不开的关系,但抑郁却不是只有悲伤者的专利,个性外向的人同样无法免疫,且极容易被忽略,故它又被称为“隐性抑郁症”。
艾玛是位大学生,说自己在小学5年级时就有抑郁症状,到高二时才告诉父母,她性格活泼,品学兼优,家庭幸福,完全没有一般书籍上所描述的抑郁可能是因遭受创伤及压力导致。
没有特定族群,也没有固定依据。对抑郁有多一分理解的同时,也要意识到情绪排解对健康影响的重要性。
03.减少病恥感,战胜黑暗日拨云见日。
张国荣曾说:“我一生没做坏事,但为何会这样?”
对于精神疾病,在以往有过多的误解,因对它的成因不明,患病时的表现往往让人惊慌,患者和家人可能会感到自责,认为是自己的错,似乎得了病就是一种惩罚。
影片中的乙辰,在医院的药局旁,看见许多人去看诊拿了药后就将药盒丢掉,然后回家再换上自己的药盒。
不想让他人得知,可能是因为普遍仍存在对疾病的偏见。即使现在,很多人仍免不了对抑郁症存在许多负面的看法。
例如影片中大学生苏麒的妈妈,从其它地方看到一些资讯后,认为孩子的抑郁是原生家庭所带来的,而感到非常后悔自责。
研究显示,抑郁症的罹患可能是受到遗传、胚胎发育或后天环境压力影响,而更有一些抑郁症,无法找到引起疾病的诱因,所以至目前为止,仍未明确此种疾病是如何造成的。
另一方面,抑郁症除了造成个人心理上的影响,社会人际关系方面也可能造成改变。
蔓玫是位才华洋溢的画家兼文字创作者,她将自己抑郁的经历分享于网络上。蔓玫的先生之言从大学时期一直相伴至今,对于一般大众如何面对抑郁患者时他表示:
“大家可能会乐意、关心和帮助一位抑郁症患者,却不希望跟TA有过分密切的交往,或者更加不希望,TA是自己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人。”
抑郁所人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有负性情绪,也同样赋予了人们细腻的感知力、共情力及创造力。许多曾罹患抑郁症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曾经历黑暗笼罩,所以更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相同的患者走向阳光。
如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抑郁症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像是身体的一部分,除了自我接纳外,也同样需要拥有家人的支持与陪伴。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加上网络大数据统计资料,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对于抑郁症将能获得更精准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