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流浪地球》原著与电影中的“蓄意”

蓄意一词在百度上解释为 :存心;有意。做之前有一定时间准备,可以理解成蓄谋已久的意思。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写到:“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在此涂鸦中,我把蓄意定义成中性词。

大刘的短篇小说《流浪地球》是以物理学等自然科学为框架,有人称之为硬科幻,但此短篇的重点是软科幻,讨论的是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小说的精彩之处有二个,一是飞船论与地球论的争论,飞船论就是搭乘宇宙飞船逃离太阳系,地球论是直接带着维持30亿人口的生态系统逃离太阳系。这里有个设定的逻辑,就是生态系统会被最大可能性地保留或者演化。显然,小说是在地球论占上风的背景下展开的。第二个精彩之处是,地球开始加速流浪阶段,怀疑太阳没有大爆炸的民众与地球联合政府之间的对抗,以及情节的逆转。从小说中可以看出,这是大刘思考《三体》中猜疑链的雏形,也是构思三体人思维透明的参照物。大刘秉承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思想,人类与芦苇的区别,就是人类会思考。我猜他在写《流浪地球》时也如同勒庞在写《乌合之众》那样,只提出问题,不提出解决方案。所以,针对勒庞,后来的佛洛依德也是对勒庞有所吐槽,但又不得不按勒庞提出的案例或者现象做深入的研究。也许这就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吧。大刘的《三体》中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大意是,一只蚂蚁在墓碑上爬行,思考着它的线路。但穷极蚂蚁的一生,也无法突破蚂蚁的认知。吊诡的是,大刘在《三体》中非常明显地提出一个论点,虫从来就没有被消灭。是不是可以毫无顾忌地猜测,大刘在《流浪地球》中很蓄意地提出一个思考:人类的产生既然是偶然性,那么它将何去何从而可以脱离“夏虫”的命运呢?

我对电影《流浪地球》的个人观感是,特效与道具可以得8分,剧本1分,台词0.1分,演员2分,导演讲故事能力0.2分,导演的镜头语言7分。张艺谋拍《十面埋伏》、《刺秦》的电影,我认为他唯一贡献的是还原了强秦时期的军事工业(除了工业我想不出别的词),还有给中国电影很多原代码的音效,这些都是电影产业的重要基础。我猜,电影《流浪地球》的导演也是蓄意要打造中国科幻电影的制作基础。至于叙事,要想达到《蝙蝠侠-暗黑骑士》那样,引发全民思考的能力,还有很长时间的路要走。

17世纪法国作家拉罗什富科说 ,“德行消失于利欲之中,正如河流消失于海洋之中”。但,“许多人都是由于本身软弱而做出问心有愧的事来的,并非都是蓄意背信弃义。”套用他的话,电影《流浪地球》是由于各种原因作出不尽人意的作品来,并非都是蓄意地违背原著的思考。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流浪地球》原著与电影中的“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