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 常开 长开心

开卷有益还是我初中时期学到的成语,还记得当时刻意的解读,“开卷有益就是开卷考试益处多多”,没想到再度回顾,已是十余载春去秋来。

——自题

开卷有益一词出自晋代陶渊明的《与子俨等疏》一篇,“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书总是有用的。关于读书的金句名句数不胜数,如高尔基先生的“书籍是人们进步的阶梯”,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唯独这句开卷有益让我格外的喜欢,它既不含刻骨铭心的谆谆教诲,也没有意味厚重的仰望寄托,它只是那样简单、轻易的、漫不经心却又踏踏实实的告诉我们,只要翻开书本,总是有好处的。在我看来,这样远比苦口婆心的劝诫,来的更加掷地有声。

有文凭不代表有文化,我们只是不上学,我们并不是不学习。

近段时间由于疫情原因,手机和电视成为日常最亲近的伙伴,但不论是电视节目还是手机视频,永远少不了的就是郭德刚老师的节目,正像于谦老师在节目中问的那样:“电视让你们家包了”?

喜欢郭老师的相声应该要追溯到十年之前,那时的军营生活相对来说枯燥的很,值得庆幸的是我结识了一名自带包袱属性的天津战友,更为幸运的是我们不仅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即使现在分处异乡,依然时常保持联系,成为一生的好友。

九河下梢天津卫,三道浮桥两道关。结识了彬哥因而喜欢上天津,喜欢了天津因而结识了相声,结识了相声因而喜欢上郭德纲。不仅爱,且深爱!

最初喜欢郭老师完全是因为他和于谦老师合说的相声,出人意料的包袱,捧腹开怀的笑料,让我无论置身何时何地,都能忘却脑中一切的纷杂思绪,开怀大笑。后来更喜欢他的单口相声与《郭论》,没想到身高不足“一米八”的小黑胖子肚囊却如此宽敞。还记得青年相声演员闫鹤翔曾在节目中说:“我师傅的阅读量不下于任何知名院校的中文系主任,他是我见过唯一一个因为买的书装不下,而买别墅的人。”起初我还以为是节目中的戏言,但是真正读过《郭德纲好》、《郭论》等书,听过十年的相声,才明白此话绝非虚言。

记得郭老师在各大舞台上,不止一次的提出文凭与文化、学习与上学的观点。在前些年德云社的舞台上,大家经常以郭麒麟退学为梗开展许多的包袱和笑料。针对这一调侃,郭老师也用自身独特的幽默方式,讲了一些实实在在的“理儿”,轻松应对之余,不禁发人深思。

“有文凭不等于有文化。如果把人生比作一趟列车,文凭就是这趟列车的车票,其中有坐着的,有站着的,有蹲着的,也有旮旯厥着的,到地方大家一块下车,各吃各的饭,各办各的事。只要你到站了,就算你成功了,没有人会问你是怎么来的”。“学习和上学并不是一回事,不是只有上学才能学习,在家依然可以学习,有的人就适合在家学习。”“成为艺术家跟艺术造诣,跟业务能力都没有关系,主要是身体健康。四名相声艺术家对着说相声,30岁死一个,40岁死一个,50岁又夭折一个,就剩你了,到时候你说什么是什么啊!其实说相声也好、做演员也罢,抛开一切业务,抛除一切世故,走到最后拼的还是文化底蕴。”

虽然没有一句精美的语句,没有一个华丽的辞藻,但每一句话都在用最普通、最接地气、最能让人理解的方式诠释读书的重要。不错,文凭不等于文化,读书也不一定非要身处课堂,只要心中有书,万物皆可充耳不闻。

不要因为“有用”才去读书,而是因为读书一定有用。

前段时间,一名学生曾经在微信中向我问道:“老师,咱们学校文化课重不重要啊?长大了找工作看不看分数?如果学校文化课重要的话,这段时间我妈妈就找地方给我补一补文化课去。”看着手机上的文字我发愣片刻,一时之间竟不知作何回答,不只是为家长的无知而无语,更是为了这帮花一样年纪的孩子而感到无奈。

作为一所体育舞蹈专科职业院校,自然容易被大家贴上文化门槛低,知识需求不高的标签。“跳舞嘛,会跳就行了,还学习干嘛?”对于这种看法和说法,我实在是打心底里无法接受,舞蹈作为世间一种最独特、最直接表达美的方式,为什么要与无知、头脑简单这样的词语画上等号?

无论是对舞蹈的理解,还是对教学的感受,以及对教育的传播都需要强大的文化知识来支撑。任何的职业院校,都可能会更加注重专业技术这一方面,但并不是说文化知识就不重要了,我们无故添加的标识不仅影响着我们自己,更是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对行业浅薄的认知。

其实不光舞蹈也不止院校,即使我们步入社会,我们走向工作岗位,文化学习则应当伴随我们的成长永远无限的深入,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总在说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靠自己创造来的,那么创造机会的关键,便是你文化积淀的厚度。学识越高,可被人熟识与钦佩就更容易,你的被需求性越大,需要你的就越多,自然机会就会源源不断,永远都要让自己存在的更有价值。

后来,我给她回复到:“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朋友,我都希望你能利用当前空闲的时间多学习一些文化知识。这无关乎文化课考试,也无关乎你长大后的工作,更无关乎学校是否需求。只为单纯的丰富你自己,只为在有条件的环境下,尽可能为未来准备的更充分一些。”

也许她会因为我的建议再多学一些文化知识,也许她也会寻求更多的意见建议,也许她会选择做一些她认为更重要的事情,但对我来说都已经不在重要。在这个大家都心浮气躁、恐慌仍存的抗疫环境下,我要尽可能的放平心境,调整自己的状态,利用这个特殊而又难得的时间去看更多的书,去丰富更加匮乏的自己。

既问之学,开卷有益,常开,长开心。

近段时间对《坑王驾到》情有独钟,不仅用来打发无聊的时光,更是每夜睡觉伴我入眠的必备“良音”。既问之学便是《坑王驾到》中经常出现的经典话语。所谓既问之学,用郭老师的话说就是日常生活中,随处遇到的人或事,随时进行的学习。

以往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进行专项的学习,理论知识也好,文化业务也罢,总是找不出特定的时间和环境来学习。但真正有大块的时间了,又没有学下去的决心,每每翻开相关书籍,总是看不过三页就已经魂飞九霄,眼里看的跟心理想的早已不是一回事,总是在常立志与立长志之间若即若离。

总在抱怨自己既没有一目十行的能力,有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直到有一天,在抖音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改变我对自己以往读书的认知。一名资深的法学讲师针对法律学习这样说到:“看似枯燥且晦涩的各项条款案例,并没有一劳永逸的速记方法。我们专业学习法律的同学背记一本相关法律知识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然后会在一周之内忘记。再重复背记一次大约会需要半个月的时间,然后又会在一段时间后再次忘记。再度翻看这本资料,通篇背记大约只需要一周的时间,再一次翻看可能就只需要三天。所以说我们并不是看一本书就可以把它牢牢记住并且永远不忘,而是随着我们翻开次数的增多,我们都会以更快的速度来阅读完整部书”。我们的学习并没有“一次性”的,而是时常学习,时常更新,时常交互,时常回顾。

书需要经常的翻看,即便是那些我们已经“读过”的书籍,也需要时常回顾一下,并且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心态去看,得到的理解也会截然不同。因此,不只是一千人读《哈姆莱特》才会有一千种《哈姆莱特》,读一千遍《哈姆莱特》相信也会有千变万化种版本的出现。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作为一种传播的载体,没有昙花一现的突兀,也不会瞬间消逝。读书是一种思考的过程,读书是一份咀嚼的感受,读书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希望通过读书能带给大家对世界更宽广的认知,能带给大家对生活更美好的遐想。开卷有益,常开,长开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卷有益 常开 长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