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于教育之刍论 -- 由《我要的好学校》论坛引发的思考

图片转自南方Plus

上周周末有幸与小儿学校的沈校长及教导主任一同参加了由东莞市教育局和南方日报联合策划的《我要的好学校》情景式教育交互谈话show节目。有机会现场聆听专家、名校校长及特级教师从不同广度以及不同深度对好学校定义的阐述,话题最终归集到教育之终极目标,令我受益良多。

特别是沈校长的三风正及四学会之办学理念,与专家提及的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将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观点不谋而合。

沈校长的三风正:校风正、教风正、学风正; 四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或者说作为家长的我们该为教育做点什么?

想要找到答案,我们首先得理解“教育”这两个字的真正含义。

《中庸》记“修道之谓教”,米芾的“万道虹光育蚌珍”,这是我所理解的教育之内涵。

我翻阅了辞海对“教育”一词的注释为:广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

那么在这种社会活动中,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或作为家长的我们该有何作为呢?

修、引、助、传是作为普通人、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于教育之所为。

【 修】:不断地自我修炼。修为教育之源。

    修炼对道的感悟与承载。

只有自我承载了道,我们才能将道辐射给四周的人,汲取了道的人才能将载道之光折射给他四周的人,如此生生不止、代代不息。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如日月更迭一样,道的更新与升级也不日不月,因此我们对道的修为也须持续不断。

    修炼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由于生命的存在,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宇宙。这个秋天全国人民都在热议的8月27日昆山刘某某砍人事件,不正是其对生命毫无敬畏之心,以致付出生命作为惨重代价的案例吗?因此修炼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应是我们作为人的必修课。

    修炼对灵魂的澄明与恬淡。

想必很多人都有关注过以下这则新闻,如果有心去了解普莉希拉经历的人就会明白,身为师者、医者的普莉希拉有着怎样纯洁而高贵的灵魂,她与同样拥有质朴灵魂的马克·扎克伯格会彼此吸引就不难理解了。

图片转自视觉志

【 引】:引领孩子修为。引为教育之魂。 

作为家长的我们要用心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引领孩子走向修为之道。

作为家长的我们要理解学校与老师,引导孩子与学校、老师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当孩子对学校形成信赖关系时,他(她)才更向往学校;当孩子与老师形成信赖关系时,他(她)才能对老师当下的言与行加以接受,而且更期待老师未来的言与行,并持续之。

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充分了解人类大脑的认知发展过程,引渡孩子平安越过自我中心主义的青春期,帮助他(她)获得同一性,并完成自我整合最终走向自我实现。

【 助】:协助老师,彼此互助。助如教育之翼。 

作为家长的我们,协助学校与老师处理教学外的后勤杂事,以便于学校和老师将更多精力放在学校的重点工作--教研与教学上。

家长之间互助,家长帮助处理彼此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每个孩子受益。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全班家长都相互帮助彼此的孩子,相信班级这束星星之火必会燎燃整个校园。

我们家长要了解孩子的课程,以便我们能支助孩子的学习。

【 传】:传播、弘扬正能量。传如教育之足。 

毋庸置疑,老师、家长、同伴是影响孩子学习的人物要素,同样,社会与文化的因素也影响着孩子的学习。

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今天,作为家长的我们,要积极传播向上的正能量,净化社会环境,构筑合作与协同的文化环境。

在快餐文化流行的今天,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沉淀自己,不忘传扬优良的传统中华文化,创建并维护积极学习的社会环境。

教育是需全社会参与的公益性事业,不仅仅与我们有关,还关乎到我们的子子孙孙,关乎到我们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事业。如你我家长这样的普通人均能尽己微薄之力于教育事业,岂非国之大幸乎!

你可能感兴趣的:(凡人于教育之刍论 -- 由《我要的好学校》论坛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