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摘抄与思考51章

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大意】

本章通过对万物成长过程的分析,赞美了“道”和“德”养育万物而不占有、不居功、不主宰的可贵品格。

【译文】

“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呈现各种形状,具体环境使万物长成。

因此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并重视“德”的。

“道”所以受尊崇,“德”所以被重视,就在于它们对万物不加干涉,从来都让万物顺任自然。

所以,“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使万物成长、发展,使万物成熟结果,对万物爱养、保护。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养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我思】

道和德养育万物,因为环境而变得不同。一个纯净的人在好人群里,就变成好人。在一个坏人群里,就变成坏人。环境塑造了一个人。把鳄鱼放到好人群里会怎么样?会变好吗?不会,本性是食肉的。人本性是什么?只知道是杂食的。既然是吃,饿了之后,就不分好坏了,填饱肚子而已。人是有学习性的,因此在不同环境下塑造成不同的人。动物的学习性较差,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哪管周围的人是好是坏。文化环境塑造一个人的品格我是认可的,但是动物的品性塑造,我还是不看好。但是也有个别动物是有点学习能力的,例如狗,猴子,猩猩。

环境重要的是塑造了生物的内外特质。老虎的体型、皮肤、利爪、牙齿,决定了只能生活在草原山地和树林。猴子的长臂和双足决定了即可以活在树上又可以地上。环境塑造了各种各样的动物。老虎不能去北极,鱼儿不能上陆地。我们现在看到都是经过了时间磨练,剩下能和谐相处的动物。哪些长出不适合环境的器官的动物,已被时间淘汰。因此万物生长成不同的形状。目的是适应环境适应周围其他生物。

生物能世代繁衍延续,是有其各自的诀窍。有的生物可以繁殖很多幼子,是为了保证种群的存在。有些动物把蛋下在别的窝里,占别人的便宜。有的生物选择照顾后代,有的生物选择不照顾后代。在自然界都是有例子的。在那些照顾后代的生物中,其中就有人类。动物的幼崽在我们看来,总是围绕着父母。当身体成熟后,可以独立生活。而人类却是有点奇妙。有些小朋友羽翼未丰,极力想挣脱父母的束缚。就算是成年有了生存能力,在意识的影响下,一直当做未成年对待。这样,一些人从小到大一直想独立,但是没法独立。这就是因为父母的干涉。

自然不干涉万物,是因为万物自然会经得起时间的淘汰。恐龙灭绝了,三叶虫灭绝的,蟑螂顽强的活了下来。如果“道德”对万物加以干涉。恐龙仍旧存在与这个地球上。“道德”不必怜悯某一个生物,对万物都不重视,像刍狗一样。有些生物灭绝了,有些新生物诞生。这就是自然的规律。把时间放长,有生有死都是很普遍的事情。但是把时间放短,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总是希望把美好的事情留在身边久一些。虽然这点时间对于道来说,微不足道,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却是一生的幸福快乐之源。一个孩子能够健康成长,能够和睦的在一起,是人类毕生的心愿。因此人类想极力维护孩子的健康,保持彼此的快乐,或是保证基因的延续。人类就想干涉后代不符合规定的行为。乱吃东西不准,乱走动不准。所有的行为都在人类计划和能力之内。干涉好还是不好呢?对于个体来说,干涉可以保护基因的传承。对于所有个体的主宰“道”来说,每一个个体都是“道”的后代,与其满足每一个个体自私的需求,不如无私的对待任何一个。

“道德”使得万物成长,并没有支配万物,也没有据为己有。有没有爱护万物呢?我觉得没有。某人发明了某件东西,并没有拥有它,而是把它奉献给全人类。爱护它吗?并没有。虽然是自己创造的,如同自己的孩子。既然奉献出去,任其自由发展,就不能说爱养和保护了。也许这是一种无私的爱,把权利交给更适合的人。那就是孩子自己。自己爱自己才是最真的爱。“道德”所拥有的无私的爱、奉献和谦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利他是需要这样的品质。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万物生长的过程是:一、万物由道产生;二、道生万物之后,又内在于万物,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三、万物依据各自的本性而发展个别独特的存在;四、周围环境的培养,使各物生长成熟。

道的创造性不含丝毫占有性,道与各物的自发性,这种自发性不仅是道所蕴含的特有精神,也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道的伟大之处不仅仅在于它的创造性、奉献性,而且还在于它的无目的性、无意志性。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道是表示宇宙万物存在形式的范畴,德是道在具体事物上发挥作用的状态,即万物的存在形式或运行原理在一切事物上的具体体现和内在性质,因此说,道生之,德畜之。因为道是有关宇宙万物存在的范畴,德是道在万物的发展变化甚至功能上的具体体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摘抄与思考5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