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思考

感恩有机会接触N师学院,并且很荣幸被录取为第六期学员。

感谢像吴虹校长这样有大爱的教育学者,给我们创建了这么好的学习和自我提高的平台,让我们这些身在偏远农村的一线教师也有机会和一些教育专家、学者通过云平台进行学习、讨论。

照片来自网络


在昨天的第一次课程中,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学习方式,很喜欢这个课堂的课程设计模式:

老师先在理论上给我们讲解关于教练型教师的理论,大约30分钟。

之后每个小组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小组训练,明确主题,小组成员做好任务分工,选出两名成员作为分享者,其他他三名成员分别为记录者、观察者和聆听者。记录者的任务是记录每个分享者的核心内容,小组成员反馈的精彩语句。观察者注意认真感受分享者的情绪,并观察分享者的情绪变化;聆听者要集中注意力进行聆听,不做任何评论的回应,倾听分享者话语背后的真实含义,表达背后的想法,理解深层次的内容。

小组长组织活动,要引导分享者,当分享者跑题的时候,要打断,把他领回到主题中,在这个过程中,不做评价,要控制好时间,在时间要到的时候给出提示,让分享者用三两句话结束发言。

在小组中,所有的成员轮流做不同的角色。从教练到被教练者,从被教练者转化为教练者。

小组讨论之后,回到大组,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在大组进行分享,分享这节课的收获和体验。

喜欢这种课堂设计的原因是这种课堂让每一个听课的人真实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行深度的分享探讨,而且在探讨的过程中,因为每个人都是全心投入的,所以彼此更能撞击出心灵深处的东西,照见彼此,从而改变。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觉知就是改变的开始。希望我们能觉察到自己的内心,向着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

照片来着自网络


自从年轻时开始,一直从事教育事业,感觉到这种职业对自己各个方面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评判自己,也习惯了评判他人,习惯了苛责自己,也习惯了苛求他人。这种状态导致在生活中和同事、家人、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总是觉得我们应该怎样怎样,不应该怎样怎样,始终绷得紧紧的,自己很有压力,也给别人带来了压力,所以我想要自己能够改变一些,想让自己做个幸福的老师,想让自己的学生做幸福的学生。

有时候抱着好的出发点,想让学生学习,想让学生进步,想让学生健康,想让学生快乐,因此设计了很多活动,可是学生却不太合作,有的时候甚至不被理解,这时我会感到委屈,会失望,也会伤心,特别是感到身心很疲惫,所以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我想学到和学生相处的智慧,不再被学生发生的各种事情扰乱自己情绪,让自己焦虑不安,不想让自己总处在放不下的状态之中,我想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我希望自己能从自我的角度抽离出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第三者的角度看自己,如何让自己更理性?

有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无形中总是给自己压力,总是希望做到更好。当有学生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的时候,自己的心里就会有一种不舒服的情绪,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我们小组成员帮我意识到了这种心理,往往是因为从关注自己的角度出发,而没有从关注学生的角度出发,这样会导致在跟学生沟通和相处的过程中产生误解而出现沟通障碍,影响问题的解决,也很难和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

例如,每天早晨,我总会很早进班,当上课铃还没响起的时候,如果我看到班级有些同学还未到,心里就开始产生焦虑,怕他们迟到,一旦他们迟到的时候,我的心里就会感到不高兴。有的时候,经常迟到同学,我也会批评他们。

我知道有些同学确实是早晨不爱起床,晚上不爱早睡,即使告诉他们早睡,他们也不会听,还有的孩子说,不论睡多早,就是起不来,我让寝室的同学互相督促,也曾为叫他们起床,早晨去宿舍敲门提醒他们起床,可是还是没有持久的效果。

我也在想,为什么就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呢?那如果有学生真是存在早晨起床困难症,而屡次迟到,我应该怎么做呢?

我可以做到不指责,不批评,可是这样也解决不了问题,学校的作息时间是统一的,我也不会在这件事情上让步的,那样不是纵容学生继续保持懒散的习惯吗?

我记得一次早晨到寝室去叫学生起床,由于孩子早晨睡得正酣,所以不爱起床,叫他们的名字,他们很不高兴,还有一个孩子跟我耍态度,说我吵了他。在这种情况下,我的心里很不舒服。我的这种感觉过于敏感吗?还是我包容性不够呢?我不知道自己这种感觉对不对,但是,有的时候感到自己也很委屈。

每天晚上放学的时候,会提醒他们,早点睡,早晨的时候,我又会提醒他们早起。可是,说多了的话就好像没有说过一样的。

目前迟到的比较少了,但是能够做到按时睡觉(学校有统一的作息时间,但是熄灯后,有的学生在被窝里玩手机,还有的学生半夜醒来玩游戏)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进班这些方面的同学还是比较少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