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没有看过书了?

最近两年,文化类综艺节目逐渐升温。

在过去经常被认为是阳春白雪的高冷文化节目,依靠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共享,改以观众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承,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一贯以“文化”综艺为标志的央视推出的众多文化类综艺节目和纪录片。

比如:

迷影君之前推荐过的《朗读者》《国家宝藏》等节目。

而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央视又推出了一档纪录片。


书迷

Being A Book Fanatic

豆瓣8.4,目前看过的人还很少。

顾名思义——

这是一部献给爱书人的纪录片。

纪录片只有短短4集,每集20多分钟,仅仅相当于一部电影的时长。

导演组分别从四个角度切入,围绕做书、开书店、淘书、贩书展开,用镜头纪录下书迷们对书的痴狂,对生活的热爱。

纪录片的第一集,讲的是「一本书的诞生」。

读书在当下,已是一件奢侈的事——

这里说的当然是纸质书。

看书的人正在减少,更不用说了解书籍的制作和装帧设计的纸质书重度爱好者了。

纪录片的主人公朱赢椿,便是痴迷纸质书半生的老书迷。

他是国内知名的书籍装帧设计师,由他负责设计的书多次被评为——

中国最美的书。

朱赢椿大学最开始学习的是国画,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

但在那个年代的画家生存并不容易,朱赢椿选择了到出版社工作,成为了一名书籍美编。

他的日常就是负责教辅书的装帧设计,并且一干就是十几年。

但作为一个书籍设计师,最不愿意见到的是自己的作品被丢弃:

没有人喜欢教辅书。他们考完试就把这些书撕了,扔到楼下。

于是,朱赢椿下定决心,要做点像样的设计。

在此之后,他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书衣坊”。

他在工作室成立宣言写道:

士为知己者死,书为悦己者容。

从那以后,做出让每一个爱书人喜欢的书,成了朱赢椿的毕生追求。

他不再什么活都接,而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然后为其“量体裁衣”。

三年后,一本书名《不裁》的书荣获2007“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该书的设计十分创意大胆,在书的中间,每两页是连在一起的。

而在书的扉页藏有一把用纸做的刀,阅读时需要读者看一页裁一页,毛边的质感和读者产生了极为有趣的互动。

还有这本《虫子旁》,记录的是他在书坊院子里观察到的各种昆虫。

整本书以文字加手稿和图片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小虫子世界里的大故事。

有被枯枝砸断腰的蚂蚁,有骑着金龟子逃跑的蜗牛,还有能把叶子切成圆形的单身母亲切叶蜂.....

在设计上也颇具新意:

拉开封面,可以完整看到躲在里面的一只只小虫子。

因为蜈蚣太大,又很逼真,害怕吓到小朋友,所以他做了一个拉页,上面写了警示。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细节。在图书的封底,有一个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以听到虫鸣声。

可能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设计,觉得吃力不讨好。毕竟身处快餐文化和电子书时代,还会有人愿意花费时间去卖这样一本纸质书吗。

但朱赢椿却固执的认为——

纸质书永远都不会被替代。

除了对自己的书进行大胆又贴心的设计之外,朱赢椿从来不会过多的利用自己的设计来占据书的主要内容,让大家的关注点回归到内容本身:

一本书最终成形,是作者、编辑与书籍设计师相互合作、相互博弈的过程。

而作为书籍装帧设计师,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到选材用料、字里行间一些更见功底又不喧宾夺主的工作中。

做到这样的游刃有余,他用了多少年?

1993年从业至今都还在不断摸索,足足25年过去了。

当一本书诞生之后,它就会送去书店进行售卖,卖给需要的读者。

纪录片的第二集,讲述的就是「书店风景」

在昆明钱局街的街角,坐落着一家不足17平米的小书店。

这间小小的麦田书店,却早已是很多文艺青年心中的城市地标,甚至被评为——

全国最佳小书店。

2001年,店主马力放弃了自己在北京的高薪工作,实现了很多书迷心中的理想,独自来到昆明开了这家小书店。

马力对于这间书店的经营理念算得上很“佛系”:

别人忙着赚钱,这家店不到中午12点不开门。

店里所有的书,都是由马力精心挑选出来的;

选择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符合自己的口味,而且每一部作品可能只有一两本,卖完了就没了。

店里的书籍也没有明确的分类,所以来到这里的很多客人,有的不知道买什么,马力都会主动介绍。

后来很多顾客都成了他的朋友,每周还会在书店内组织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在马力看来,以后实体书店的发展,一定不再只是提供一个买书卖书的交易点,而应该是一个城市的复合型文化生活空间,拥有各自独特的模式和特色。

这也是实体书店不能被取代的地方——

书店的价值就是缩短书与大众的距离。

买书的人在书店里相遇,彼此以书会友,书店成了书迷的精神角落。

马力说:

我想和这个书店一起慢慢变老。

当然,对于每一个爱书如命的书迷,都避免不了被问到一个尴尬的问题:

买这么多书看得完吗?

对此,纪录片的第三中,著名编剧史航对此便做了一个诗意地回答:

我头顶上的星空我没有数过,我也不都看得见。

有的书看好几遍、有的书是看一遍的交情、有的书是看几页的交情、有的书是在书店摸一次的交情。

史航的身上有太多标签:

他是著名编剧,作品有《铁齿铜牙纪晓岚》等,还是著名网红,做过奇葩说辩手,活跃在文化圈。

但对于史航来说,多重的身份中他最喜欢的身份还是——

读书人。

史航的生活一半时间都离不开书,淘书、买书、看书、藏书、分享书

为此,不买房的史航还专门在北京租了两间房子,安置他从各地淘来的上万本旧书。

史航痴迷的是各类旧书、古籍,为了买书史航经常活跃在各大旧书市场。

每逢周末的潘家园“鬼市”,是淘书人最固定的活动,用最低的价格淘到最心仪的旧书便是一个书迷最大的乐趣。

凌晨三点,在大家呼呼大睡的时候,史航就已经出发去潘家园淘书。

对于淘书人来说,每一次淘书就像是一场艳遇。

与一本本书邂逅,在得书与失书之中产生爱恨痴缠,这些书承载着不同的回忆,成为人生的注脚,并保存着着一个读书人的信仰。

纪录片选取了我们平日里关注不到的关于书籍的故事,纪录了每一位普通书迷那不为人知的精神世界。

片中记录的每一位主人公,不管是还在阅读的读书人、还是在精心制作图书的设计者,都是凭借着对传统纸质书的热爱还在坚持的人。

根据资料统计,2016年,中国人均读书近8本;到了2017年,人均读书已不到1本。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电视,电脑,手机充当了各种载体,提供了太多快餐类的娱乐。

读书,已经成为了一种奢侈的精神寄托。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多久没有看过书了?最近看了什么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有多久没有看过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