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落乡间的古

2012-07-15 22:5354零散杂记

图片发自App


小时候是听着老辈人访古度过的,那时的古是老人嘴里永也讲不完的故事。故事里有红屁股的大马猴,有月奶奶、有纺花女……

在我的记忆里有很多穿着青布大衫,裹着小脚的老奶奶。他们的小脚上套着尖尖的黑色的鞋,腿上紧紧地裹着雪白的绑腿,在大衫里面贴身穿着一件颜色暗沉的肚兜。肚兜是用各色废旧布条做成的,在那个色彩单调的岁月里,新制的肚兜也曾鲜艳夺目。因为年深日久肚兜上早已涂上了-层油脂。肚兜的大小通常长于衣衫垂于腹部。对于这件造型奇特的肚兜,你可别小看了,它除了护腹的功能外,还是一个“聚宝盆”,那里面盛满了核桃、枣,还兜着满满一兜的故事。

在月明星稀的晚上,婆娑的树影下,一群小孩触拥其中,这些故事就像线团的一端一样开始往外捯,捯呀!捯了几代人也未见尽头。

如今,那些生动的故事画面,还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就连那些包含封建迷信的古也总能引起我无边的想象。

不知什么时候起,那些散落在乡间大地上的民居、庙宇又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历史循环往复,人们的思想亦然。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环境、思想条件下做出怀古、伤古、悲古、悯古、挖古、救古、传承古等诸多行为,也就不以为奇,更叹其时了。所以当有那么一群人舍轻闲惬意,奔走乡间发现整理这些古时,我们由衷敬佩。时间最是去伪存真,他们的行为无愧于后世文化传承、研究,经得起时间历史的推敲。

说起古,奶奶嘴里的古是虚无缥缈的,它刻在一代代人的记忆里,虽然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这些记忆被尘封雪藏,甚至被粉碎清零,烟消云散,但漂浮的灵光总能唤起儿时的甜蜜与幸福。散落乡间的古是真实可触的,它清晰坚定地存在我们的生活里,或许就在你我的乡村 ,或许就是邻家的宅院,也或许就是我们小时候上学的“书房”。

古字在字典辞条释意里,其中之一多作为形容词使用,意为久远、古老用来指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的东西,兼有质朴和陈旧的意思。很久以前,我不能确定有多久、多远。当我们今天把昨天遗落时,古就已经萌芽。翻开《潞水汲古》,我明白了古可以量化为三百年、五百年、一千年,甚至五千年以上以至更久远。于是,那寺、庙、殿、堂、庵、观、祠、阁、就乘着历史烟云,攸忽而至。唐的大气磅礴、宋的柔和华丽、元的狂风不羁、明的严谨稳重,这一切朝代特征,民族习惯,未尝不是建筑的特征,文明的风骨。翻阅《潞水汲古》的感觉真的很奇妙,一千年多年的历史,在我的指尖飞跃。分分钟就是千年,分分钟就从唐到明。抛却史书资料里的盛唐、大明,在《潞水汲古》里感受我家乡的唐宋元明清 。

潞城远离任何一个朝代的都城,人们在高高的太行山上偏安一隅过着平常且安逸的生活。所以对于当世当朝的流行风,鼓足劲头冲上峭壁凌峰的太行山顶时,这方土地上以及我家乡的先人们怀着热切的态度,一股脑儿收下了这份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沉甸甸的馈赠。我的家乡不排外可也不盲从。从一处处古建来看,即吸收借鉴了流行元素,又很好的融入了本地固有的建筑文化风格。我的家乡虽从历史深处走来,但究竟没沾染上多少奢侈的坏毛病。因此我们的建筑精巧而不失典雅,质朴中蕴含风骨,别致中追求实用。大到格局构造,中到选料取材,小到镂花雕刻,每一步先人们都怀着虔敬之心,恭敬对待。他们把对生产、生活,文化、风俗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恭恭敬敬地砌进庙堂观阁里,期望森然耸立的围墙能挡住一切战乱灾害,能惩戒一切奸邪丑恶。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包括那随风叮铃的铃铛上都凝结着先人的智慧和对美的追求。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来表达审美情趣,鞭挞丑行劣径。他们心态纯良,用朴素的技巧来展现高贵的灵魂。他们崇节尚俭,恶繁悦朴,所以这些古建或邻村、或负廓、或背山、或临水,随地赋形,清堂寡舍,堆石为垣;蓝砖灰瓦,簇土而就;缕金刻木,编花为槦。虽是人力穿凿而出却也同地方环境相得宜彰。当所有的历史风干成了纸,那些固板的建筑就浸润了历史风雨,附着了文化气息,民众思想。

我们今天从它的皮肤、纹理、结构、血液里除了能化验出盛唐绮丽奢华的骨密度和大明俗世繁荣的细胞含量外,更能感受出丝丝缕缕无处不再的文化意象。

《潞水汲古》洋洋大观集于一册,当我的食指刚触到唐时,我的中指就沾到了明。历史有时很相似,一个政治集团的崛起,意味着另一个集团的消亡。朝代更迭,除了颠覆与传承,他们的关系从未如此亲密。

数十万个日子,锤炼了人的品格秉性,也锻造了建筑的风格特色。在绵长的历史长河里,大浪淘沙,经历了残酷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洗礼而留存下来的建筑,就如同一个个饱经沧桑的垂垂老者。 无论它出身的高贵与低贱, 也无论它身份的显赫与平庸,更无论它际遇的畅达与坎坷到如今都只要寂然无声,就可震惊四座,引出千年的惊叹。它从千年深处走来,见证了沧海桑田,繁荣兴衰,看多了成王败寇,江山易主。每一次日升月降的光辉流转,都透过厚实拙朴的木石转瓦渗进它的肌肤。因此这些古建它是有温度的。每一季的鲜花盛开,百谷飘香的气味都通过风吹雨润融进它的血液里,因此这些古建它是有味道的。人经历丰富始有大智;妖经千年修行始得成仙;古建历千年风霜始亦有灵。古建就是如此厚重,每一处都是一部书写不完的历史传奇。古建就是如此广博,每一处都是一方文化的深沉积淀。古建就是如此内敛,每一处都像一位睿智尊长护佑一方生灵。古建有灵也有特色,端庄和个性杂糅在一起,地理和文化交融在一起,江南和北方混搭在一起,就有了我家乡的琳瑯古建。它们简约不简单、精巧不奢华、朴素不庸俗、静静地矗立着,点缀在以浑厚黄土为背景的广袤乡间大地上。

家乡的古建甚多,从《潞水汲古》里来看,有名可考、有遗址可寻的多达247座,特色民居350处,在这个小小的县域境内,可谓灿若群星。很久以前,这里的人们过着土里刨食的日子,偶而也有那么几家做着读书治学的美梦。几时换了朝代,几时又燃战火,对于这方土地上的人来说很遥远,很无关。如果不是李隆基任潞州别驾,我们也不会感觉到唐王朝的核心一度离我们这样近。质朴的先民们只知耕作,不问国事。也正因为此,也许他们今天还耕种在元朝的疆土上,明天就在明朝的土地里收获。改朝换代的磅礴气象就在他们的播种收获间云淡风轻地完成。简单的生活,在春播秋收中度过,人们只记得过了几代人而忽略了朝代。辛劳的付岀仍不能换来富足的衣食,在那个没有科学技术而言,无有其它产业可做的社会里,人们的思想也只能寄托给玄妙的上天,春祈秋报,求风调雨顺以度日,这种思想一旦在脑海里发生化学反应,便被淳朴的乡民豪不吝啬地表现为敬畏自然的信仰和展现报复的思想,慢慢演化成生活的细节中都有了神灵的参与。民众自觉自发的良心道德感是对真善美最妥贴的解释。只有这种道德感受到挑战而又不能制约某种行为发展时,无能为力的人们往往选择把不如意的事说与神明,籍此获得心灵的安慰。有时把惩恶扬善的思想借神明传授便有了普遍的威慑力。于是寺庙,民居一个寄存思想,一个存放躯体,透过寺庙、民居看凝固其上的思想文化,研究民风民俗、建筑结构,远比厚重的历史记载更丰满、真实、生动。

古建的前世今生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它们曾经是多么尊贵而鲜活地存在在人们的生活里,而今却落得个苟延残喘甚至弃尸荒野的可悲下场,间或有换个马甲卷土重来者也是非驴非马,失去了往日的肃穆庄重 。如今古建修缮困难,抢救乏力的局面也令我们想说爱你不容易。于现今花样百岀的包装炒作宣传相比,我认为真实客观而完整的展现,更能体现岀地方文化的发展脉络 《潞水汲古》就是沿着这条线,从缓缓流淌的潞水里打捞捡拾起属于这个地方特有的民俗习性、文脉风骨。从这个角度看《潞水汲古》的意义可谓融汇贯通,承前启后。

灰色的屋脊上密布着因风而落户的种子长成的树,委婉含蓄的树,坚毅顽强的树。不知该是叹种子的奇异,还是屋脊上那抔历史尘埃的肥沃使然。殿内裸露着的椽木梁柱象人的肋骨,曾经包裹着多少民众和硕的心愿。周围的杂草凝固了岁月,拢起了一片隔绝的天地,走近它就走近了唐宋元明清,穿过今天的风月直达千年深处,各种古迹遗存仿若彼岸的花依然寂寞盛开,璀璨如昔。千百年前的气息轻轻弥漫在窄小的天地里等待你去嗅、去闻、去触摸。

现在周边兴起了很多一日游。如果说古迹是历史天空中飘落下来的一抹云彩的话,那就让我们在奶奶的故事里追逐云彩,回望乡村走一趟属于心灵的历史之旅。

你可能感兴趣的:(散落乡间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