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六一了,北半球进入了真正的夏季。这是一个充满热情,火辣辣的季节。
在这样的季节里,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整个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浓郁的香味——麦香。
俗语说,麦黄杏黄,绣女下床。这也是农村最忙的时候。龙口夺食,谁也不敢怠慢。
【1】
记得那是刚刚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解散,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农民为自己种地,种粮食,积极性特别高。
我们家也分到了几亩地,母亲很高兴,父亲却作难了。因为父亲在外地工作,一个月才休息4天,除去来回路上的时间,满打满算也才能休息3天,还不一定能错到农忙时候休息。我和妹妹还小,我才刚刚上小学。这么多地,这么重的活,母亲一个女人家可怎么办?
母亲却底气不足地告诉父亲:你别管,我能行。
就这样,母亲带着我和妹妹,既操持着家务,又耕种着庄稼。
【2】
种麦子大概是农历+月初,记得母亲常常说:寒露高山麦。意思是说,寒露时节,山里种麦子都来得及,平原地区再晚几天也没事。
耕过地,撒上种,再用耙子耙一遍,过上三两天,平平整整的土地里便冒出一排排绿绿的苗,尖尖的,像绣花针,齐刷刷的。
再过几天,一周左右吧,麦苗便已长出两三片叶子,把土地完全覆盖,一眼望过去绿油油的,像绿色的毯子。
这个时候,大约也进入冬季了,农人们会给麦苗施一次肥,那时候都是农家肥。用架子车拉,母亲在前面拉,我和妹妹在后面推。
拉进地里,倒成一小堆一小堆,然后再用铁锹把它均匀的撒出去,尽量让角角落落都吃到肥料。
然后,一个冬天都不用管。如果能下几场大雪,农人们便非常高兴,他们会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3】
等到第二年开春时,是麦子生长最快的时候。经过起身、抜节、扬花、抽穗,一天天的见长。麦子会长到齐腰高,田野里一片绿色,风一吹,一波一波的流淌,似大海里的波浪。
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温度。高温大太阳下,麦粒才能升浆,才能饱满,才能成熟。这个过程,麦子由绿变黄。
想起来一段题外话,那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宿舍楼紧挨着围墙,墙外是一片麦田。
宿舍里6个人,只有我一个人来自农村。
麦子绿的时候,宿舍的姐妹们叫它韭菜。麦子黄的时候又不认识了,我告诉她们是麦子成熟了,她们很疑惑: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呢?
言归正传。种庄稼其实就像做饭,等你闻到饭香味时,便是饭熟了。
6月初的时候,空气里便弥漫着麦子的香味,这时候麦子就成熟了。
【4】
收麦子是最开心的事,也是最辛苦,最忙的事情,更是最重要的事情。
那时候没有收割机,收麦子完全靠人力,用镰刀割。
用镰刀齐根割下,然后捆成小捆,再用架子车拉到场上,摊开成一个大圆形,条件好的用拖拉机带着大碌碡碾压;条件不好的,用牲口拉着小碌碡慢慢碾,这叫碾场。
碾场需好天气,日头越毒越好,麦秆赶干越好,最好是嘎嘣脆的,很容易脱粒出来。
碾场一般碾两遍,碾完头遍,要把麦秆翻个面,叫翻场。然后再碾一遍,这样脱得干净。
碾完了场,便是收场。用木杈把麦秆挑起来抖,把藏在麦秆里的麦粒抖出来,然后把麦秆和麦粒分开,把混杂着麦糠的麦粒收成堆。
然后就是扬场了。扬场需得有风。站在上风口,用木质锹搓起一锹,朝着空中扬起,在风的作用下,吹走轻的麦糠,落下的就是重的干干净净的麦粒。
扬场是个技术活,扬不好,使了力却分不出麦粒来。扬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出堆子,就是把净麦粒落在混合堆子的外面;一种是不出堆子,就是让净麦粒直接靠着混合堆的边缘落下。
两种形式各有利弊,都需要扬场人掌握技术,最关键的是抛入空中的混合麦粒需散开了,这样风才能吹走麦糠,才能把麦粒干干净净的分出来。
看着一堆堆的麦子,是农人们最开心的事情。
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晾晒了。六月的烈日下,摊开了,晒上三天,用牙齿一咬,嘎嘣脆,就可以入仓了。
【5】
母亲虽然是女流之辈,但是干农活一点都不输给男人。割麦子,母亲一个人能顶俩男人,割得又快又干净。摊场、碾场、翻场、扬场样样精通,尤其是扬场,好多男人,包括我的父亲都不会,母亲却是一把好手,只要风好,母亲很快就扬出来了。我和妹妹自然是母亲的最佳助手了。
对于小孩子们来说,最开心的还是傍晚,忙完了一天的活,一家人围坐在麦堆旁,一边吃饭,一边说说笑笑,或者看着美丽的夏夜星空,听母亲讲好听的故事。
【6】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粮食也很富余。农民们开始向种植经济作物转型。
我们村里也大都栽种了猕猴桃和绿化树苗,几乎没有人种麦子。
我也自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城里工作和居住,因而离种麦子越来越远,越来越少的闻到麦香。
然而,这种馨香又何曾离开过我,它一直都在。
每年的6月份,当你走进微风里,你一定会与阵阵麦香撞个满怀。
我走在风中,深深的呼吸,沉醉在这永远的麦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