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故事(四):金斗洋村和铁珠的反清血海传奇

地处我国闽越一带的畲族,给世人的印象,是个“好动”的民族,练拳习武之风盛行,经千百年传承,已形成独具一格的民间武术。作为我国拳术的一部分,畲族拳有令人叫绝的点穴神功。武术精通的老拳师一般都会点穴术和医术。

畲族武功

相传清朝雍正年间,满汉民族矛盾激化,民间反清复明运动风起云涌,少林志士也纷纷加入,他们怀着“蛰伏待日施冷眼,终须有日可亡清”之壮志,藏身在江南反清复明的秘密基地的泉州少林寺。

谁知消息泄露,清廷得知后派兵焚毁泉州少林寺,肆意杀戮寺僧。幸存的铁珠、铁鞋、铁柄、铁板等少林武僧星散逃难。铁珠流落民间,几经辗转,孑身逃到畲民聚居的福建省福安县金斗洋村。

畲民

金斗洋村地处偏僻的山峦之中,地势险峻,畲民们 心地善良、性情豪爽,他们 见铁珠蓬头垢脸,疲惫不堪, 于是便 收留了他。 为了躲避朝廷的追捕,铁珠 在金斗洋村改名换姓,以“潘”姓示人,(当地方言谐音同樊,故亦谓之姓樊)。

铁珠虽然在金斗洋村躲过了朝廷的追捕,但仍心系反清复明大业。雍正屠杀僧侣,欺压百姓的血债还没偿还,自己怎么能安然度日。他发誓要为死难的师父、师兄弟们报仇!

铁珠效仿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举,把雍正王对少林寺僧的“天下英雄为第一,独吞少林四家僧(指的是铁珠、铁鞋、铁柄、铁板少林四僧)”蔑视之词挂在墙上,每天面壁思仇,激励自己刻苦练功。他不分白天黑夜苦练不辍,困了就睡在一张窄小的木凳上,刚一苏醒便一轱辘爬起来继续练功。他头戴百余斤的石帽,身穿数十斤的沙衣,一遍又一遍地学习打树桩、练铁砂掌、抓石豆腐等少林功夫,无所不习。房前屋后的树木、青竹,经他拳打掌击、脚踢头顶,枯萎了一片又一片。

铁珠习武

寒来暑往,三年过去了,铁珠的功夫大有长进,练成了“铁头、铁身、铁臂、铁掌、铁指”的少林真功夫。当他看到周围的畲民们平日里十分喜爱舞刀弄棒,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教习武功,准备积蓄力量,推翻满清王朝。

金斗洋村

此后,林铁珠开馆授徒,很快在金斗洋村、牛埕村等地掀起了练功热潮。时有雷朝宝(畲族雷氏第三十二代公),聪颖好学,其已练有一身祖上流传下来的武功,又得铁珠悉心指教,朝宝如虎添翼,比其师之技犹高一筹,遐迩闻名,被誉为“虎豹师傅”。

数年后,铁珠在牛埕村病逝。雷朝宝为继承师傅的遗志,广收族人习武练功,并融槃瓠功夫和少林武功于一炉,衍化出这种技击和健身价值强、具有独特风格的“畲族拳”。

自此,慕名前来金斗洋村拜师求艺者络绎不绝,而金斗洋村外出传艺的拳师也与日俱增。所以,畲族拳不但在畲族人聚居的地方广为流传,而且也在福建闽东、闽北一带的汉人中传开了。

畲族妇女

畲族拳是南少林武功中的一个流派,讲究实战,套路简短精炼,朴实无华,结构紧凑,其拳法短猛刚健、攻守兼备,具有形胜、力猛、盘稳、手狠的特点。

畲族武功

畲族拳师有这样一句口头禅:“练拳加练功,胜似孙悟空。”他们结合生活环境和地理条件摸索出一套方法独特、行之有效的练疾、练硬、练力的练功法。其中的“桩功”、“铁砂掌”、“铁臂功”、“避露功”、“搬石磨”、“推石球”、“耍石狮”、“玩石锁”等功法都是克敌制胜的招式,其动作招招立足于实用,“一疾、二硬、三力”的特点被誉为“三绝”,在实战中一旦近身必以掌指伤人要害处。

尽管畲族拳十分厉害,由于其主要使用者为少数民族,很少与外界交流,故仍保留着其古老的传统风貌。畲族拳重在防身,不先动手,讲究礼让,后发而先制人。在畲族拳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练拳习武亦修德,一练筋骨,二练技,三打不平,四养性。”由此可见畲族拳师是十分重视武德教育的,果然有大侠风范。

武术,除了用来防身自卫,还可起到特有的健身效果,畲族拳尤为如此。在畲族人聚居的山区。畲民们长期生活在新鲜的空气中,又好习武弄棒,所以身强体壮、寿数绵长。通过普查证实,练畲族拳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人体各器官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山哈蓝博

畲族的的故事系列,每周五晚上6点更新,欢迎大家关注订阅:山哈蓝博~更多惊喜等着你哦~

你可能感兴趣的:(畲族的故事(四):金斗洋村和铁珠的反清血海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