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与城市,孰更宜居?

看来一篇文章,标题叫《户口取消在即,三种人还可以迁回农村,大家可要抓紧办理了 》。

嗯,考虑倒是很周详,农村户口眼下——在相当长时间里应该也如此——可以享受到土地的红利和宅基地的红利,同时也能享受国家的各种补贴。如果户口在农村,人在城市打拼挣钱,岂不是两头得利?

可是,搁笔者这个农村出身的半老之人的选择的话,即便迁回农户很方便,那也不为所动,人回农村生活,那更是压根儿不考虑。

为什么?

不为什么,不划算。

即便你是一个从国家企事业单位退休下来的人士,你说我就很向往那种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田园生活,银行卡上还有每月大几千的退休费,回到农村,那还不是一种优哉游哉,宛如神仙般的日子?

可你还是想错了。你只不会是光棍儿一条吧?即便真是俩肩膀扛长一个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那也不行。真试试就知道了,你那区区数千元,根本架不住左邻右舍,亲朋好友的“救急”请求。借时信誓旦旦,就仨月,或玉米粜了就还钱,可五个月都过去了,还钱还是没影儿的事儿;不是说好玉米粜了就清欠嘛。哎呀,好我的大哥哩,今年玉米的行情你也知道,太低迷了,愁死人,玉米出手了一些,大部分还屯在家里呢。

借者倒也不是存心赖账,千真万确就是钱不趁手呀。得,那就老老实实一直做你的债权人吧。

除了信誓旦旦,还有泪眼汪汪:虽然有点拐弯,但孩子见了不是一口一个大舅不是?这不孩子三十好几了,好不容易才说下一门亲,人家彩礼要十二万,咱砸锅卖铁凑到了九万,还差整三万,思来寻去,只有孩子大舅你能帮上忙了,大哥你可千万莫推脱.......

这忙你帮不?

你说我就铁公鸡一只,一毛不拔。背后或人前,任你骂去吧。嗯,算你有种。

可且慢,还没完呢。你这只铁鸡不是公的嘛,那就好办。村里的好几个年轻寡妇早就打你的主意了。倒不是到了晚上就亲自送买卖上门,明显冲着你荷包里的那几个硬通货——那是城里人的做派——可寡妇鳏夫,再娶再嫁总是可以的吧,于是,或自我推销或媒妁探路,反正你要不“办”一个老伴,你这把老骨头就别想消停。你要是有过风寒感冒,那就更是的好机会了:你瞧瞧你瞧瞧:你躺在床上,连口热水都喝不上。以后日子长着里,就这么将就下去?

你适才说的是一种极端例子,我呢是全家都在农村,根就在农村。——那更是问题:你的子女到了上学年龄,可村里的小学要么撤掉了,没撤掉的呢勉强生存着,师资差,生源愈来愈少。那咋办?到县城上小学吧。县城里啥学校最好?民办学校最好,可学费也贵,贵到令人咋舌。那咋弄?啥咋弄,就一个选择,上,千难万难也得上。得,除了高昂学费外,孩儿他妈还得在学校附近高价儿租房专门陪读。这一陪,你说得陪到啥时?嗯,没问题,一直到高中毕业。你算算这一路下来拢共得多少钱?

前两年,许多人给眼下的农村冠以“凋敝”二字,此描述和认定极准确。“凋敝”当然与贫穷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丢失了传统乡村文化的魂,或者直接点说就是没文化。或曰:你这是“狭窄”文化观念吧?认,那就有吧。什么文化?“麻将”文化。不信你赶明儿到农村亲自走走,一个百十户人家的村落,那叫超市四五座,麻将馆十来家,尚不算炕头和院落里的临时摊儿和围观看热闹的。

都说农村人不见外,彼此熟络,相互帮忙,倒是不假。可由此衍生出来的弊端也多多:今天东邻小儿洗三,你得上礼庆贺,明儿西舍幺女抓周,你也不能怠慢;后儿巷子口黑娃家儿子要当兵走了,下帖邀请你去参加喜宴,大后儿街尾石柱家下了个牛犊也请客,至于婚丧嫁娶那就更是大事,除了贺吊一份礼钱外,还得提前数天去帮忙。于是你来我往你请我邀没完没了,谁不请客谁吃亏明摆着嘛......

这就是眼下的农村,你去不?反正我不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农村与城市,孰更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