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十二章读书笔记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书笔记(十二)

——第十二章:教育中的思维


教学方法的要素:

就心智而言,学校为学生所能做的和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如果所获得的技能没有经过思维,就不了解使用技能的目的。

脱离深思熟虑的行动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是毁坏心智的沉重负担。因为它冒充知识,从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流毒,它是智力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持久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严格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要使用心智,也使心智获得酬报。【所谓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没有思维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发生。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把知识呈现给学生,就不是在真正进行教学;而应该与学生一起经历知识的探索发现。比如七年级数学下册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这一规律,老师与学生通过具体的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几个图形的外角和计算,让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如果忽略过程直接把结果呈现给学生,学生再往下学习求多边形边数的时候就有障碍。死记硬背的知识为什么戕害智力?因为死记硬背只加重记忆负担而没有思维的参与,没有发展智力。】

思维也就是方法,就是在思维的过程中明智的经验的方法。【所以,教学方法就是思维的方法,教学方法的要素就是思维的要素。】

1、发展中的经验就是所谓思维,思维的开始阶段就是经验。

必须有䘝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

接触任何新材料的第一阶段不可避免地总是属于尝试错误的性质。

情境应该具有引起思维的性质。

【语文课的创设情境,可以借助于口头的阐述,可以是图片、音频、视频等,然而杜威说,如果要有能产生引起富有思想的探究的问题的情境,就需要有利用材料达到各种目的的主动的作业。问题的设计,苏霍姆林斯基说抓住交集点,谁来提出问题?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问题是基于此情境提出的,即使是由老师提出来的,也恰恰是学生因此情境产生的问题。】

2、必须掌握资料,提供对付出现的特殊困难所需要的种种考虑。【想起刚上中师时学习计算机课程,如听天书,因为眼前没有计算机可以进行运算,更因为编程什么的离以前对付过的情境完全不同。所以杜威强调,材料里学生遇到的情境必须和学生曾对付过情境有足够相似之处。这个材料,类似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第二套大纲”。】

3、在思维中,和已经获得的事实、资料和知识相互关联的事物,是暗示、推测、猜测的意义、假说和试拟的说明,也就是观念。资料激发暗示,暗示预示着将来可能的结果,要去做的事情。推论总是进入到未知的东西,是从已知的东西产生的一个飞跃。【也就是说,在这一步骤中,学生从从材料中得到暗示,假想推论。】

4、观念是通过行动来检验的。观念必须指导和组织进一步的观察、回忆和实验。它们是学习的中间物,不是最后的目标。【近似于孔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练习运用来检验所获得推论或思想。】

课堂教学可分为三种,①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的整体,这种课堂不要求学生负起责任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之间或和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接触点。【知识零碎化,独立化,不成系统】②注意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很多课堂是这样的,虽然注重新旧衔接,但是没有和现实相融合,学生缺乏学习动机,没有现实的感觉】③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好的教学是将知识活起来,引导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出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

总结:

思维就是有教育意义的方法,因此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它们是否有效。

简单概括,就是:设计情境,产生问题,观察分析,展开方法,应用检验。【语文教学也可以是此五步法的运用,比如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这样设计教学:①设计情境,展示一个片段,②问题:环境描写在小说当中是不是可有可无的?③研读几个片段(课文或课外小说的节选);④判断和总结几点作用;⑤出示两处经典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片段】

你可能感兴趣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十二章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