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养育之道(二)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养育之道(二)

二,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解除育儿焦虑的根本方法不是重新控制,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欲练神功,挥刀自宫”—宫掉你的命根子:控制欲。因为育儿和人生都是非线性问题,需要的不是你的控制,而是你的敬畏—敬畏孩子成长的规律,敬畏孩子的天性和意愿,还有人生那不可捉摸但又因果分明的所谓命运。谦卑地做一个观察者,满怀喜悦地帮助孩子自主成长,支持他的人生自主展开。这,就是自主教养。

第一节 孩子的潜力有100分,在我手上只实现了99分,我真失败!

现代社会原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破,人们的价值观不断的被颠覆重组。上帝死后,人们无法从彼岸找到价值度量,就只能把自身作为价值锚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所说的自我实现,本来是指一个人接纳世界、生活和他人,发挥潜力和创造力,并且感觉人生有意义的丰满状态,但很快人们就忘记了其他要点,只记住了发挥潜力。

发挥潜力,自我实现,几乎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新的宗教。

但潜力不是单维度的,而是多维度的,一个孩子可以在很多方面都有潜力,比如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在美国康奈尔大学本科学的是数学,他的数学成绩曾经是该校的记录。毫无疑问,他在数学方面很有潜力,但他后来却成为语言学家。

一个人的成就是由他的天赋、努力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其中父母的因素只是环境因素的一小部分,社会风气、老师、同学,运气或者机会,都会对他所取得的成就有重要影响。

即使在父母影响这因素中,你的主观努力也只占一部分,你的职业,家庭收入,社会阶层,亲朋好友乃至你居住的环境,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如果你以为你的主观努力和干预,能决定孩子的天赋是发挥到100%还是99%,那你的自我感觉也太良好了,你能决定它是发挥到49%还是50%,就顶顶了不起了。

我们容易想当然的认为,根据你的天赋,你有一个预定的完全实现潜力的模样,你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的向这个方向努力,但其实,你的未来有无穷多种可能性,没有哪一种是你命中注定就该活出的精彩人生,各种人生各有其精彩之处,但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方向都圆满。

在每一个维度上孩子能实现多少潜力。一般来说,他总能实现所有潜力中的一小部分。条件适宜时能多实现些,条件不利时少实现些,但是离中间值越远,可能性就越小。完全实现和完全不实现,可能性都几乎是零。所以,你越是把孩子往100%那个方向推,就会越难,孩子也会付出越多的机会成本。

还是让我们回到自我实现的本来意义,它不仅意味着发挥孩子的潜力和创造力,还意味着孩子能和世界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他的人生充满意义。如果只强调实现潜力这一点,会使孩子迷失在无法量化,没有明确目标的泥沼里,而且会让孩子在其他方面付出更多代价

第二节 我能为孩子100%付出,但只付出了99%,我真自私!

我能为孩子100%付出,但只付出了99%,我真自私。这是又一个看上去有理、实际,却无法操作的天下父母坑。

首先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多维度的,你在这方面付出了必然会减少其他方面的付出,父母要为孩子付出的实在太多了,你能在每一项上都做到付出20%,然后收获80%的效果就已经是奇迹了

其次,即使在某一维度上,你也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做到了100%

第三,你的付出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多父母只顾沉溺于我在付出的快感,而没有考虑因此给孩子带来的心理负担。

第四,这样的父母会为孩子树立一个错误的榜样,人活着就是为了孩子。这样的孩子会有过多的应得感,我是孩子我有理,大家都应该为我付出。孩子长大后既不知孝敬父母,也不知回报社会,一心想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代孩奴。

我坚信身教大于言传,你是什么样的人,比你对孩子说什么话更重要,在孩子成长的环境里,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这比你为他选择什么学校更重要。

父母总觉得我一定要做到这个、达到那个,才能算合格的父母,但其实孩子要求的并不多,你给他无条件的爱,给他一定的自主,也给他一定的规范,就是好父母了。

做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爱有智慧有原则的人,你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父母,孩子要的不是完美的父母而是正常的父母。

第三节 欲练神功,挥刀自宫

线性思维是一种直线型的、单向单维的思维方式,他在处理简单、直接的线性问题时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功,比如解一道数学题。这些线性问题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相对清晰的方法,而且一般都是结果导向的,你知道要干什么,也知道怎么干,你事先就有一个计划,然后尽可能地控制全过程,你只要一步一步地去做,坚持不懈的努力,总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功。可是用线性思维来解决复杂混沌的非线性问题,就时常会陷入谬误,比如育儿。

线性问题你要精心制定计划,坚持不懈的努力,关键词就一个:控制。而非线性问题,则很难人为控制,你越控制你希望达到的目标就越远。

线性问题的解决方法都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非线性问题呢,种瓜或许得豆,种豆或许得瓜。用线性思维解决非线性问题往往行不通,就像幸福是你做一个好人的副产品,而不是靠一颗追求幸福的红心就能直接得到的;孩子的道德是你以身作则的副产品,而不是你靠灌输道德观念就能直接得到的。

在控制欲强的人看来,世界上只有一条路是正确的,就是他安排的道路,其他道路都是歧途,荆棘遍布,,并且终将陷入泥沼。

过度的控制欲往往导致过度焦虑,因为你总担心事情偏离轨道。只有当万事都在控制之中时,你才感到安心,岁月静好,人畜无害。一旦有什么事脱离了你的控制,你就会心惊肉跳,总觉得一定会有坏事发生,立刻焦虑上身,驱动自己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问题。

解除育儿焦虑的根本方法不是重新控制,而是置之死地而后生,或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欲练神功挥刀自宫”—宫掉你的命根子:控制欲。

育儿和人生都是非线性问题,需要的不是你的控制,而是你的敬畏,敬畏孩子成长的规律,敬畏孩子的天性和意愿,还有人生那不可琢磨,但又因果分明的所谓命运。

敬畏还意味着知道自己的渺小,因为养育、人生这类非线性问题的终极考量不应该是结果,而应该是过程,人生几十年,重要的是你的体验、你的情感、你的记忆、你的足迹。

谦卑的做一个观察者,满怀喜悦地帮助孩子自主成长,支持他的人生自主展开,这,就是自主教养。

第四节 把孩子培养成人类而不是恐龙

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自主自主的人,帮助孩子自主成长,支持他的人生自主展开,最终成为他自己,这就是我一直提倡的,也是本书重点阐述的自主教养。

自主教养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臆想,而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养老在恒大程度上已经不再需要依靠孩子,因此育儿也不再是一种经济投资,而是一种情感过程,过去那套养儿防老的养教养方式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很可能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

我们的孩子要独立面对的不是今天的世界,而是10年20年后的世界,那时的世界会是什么样没有人知道,所以你要做的不是为孩子设计人生之路,而是培养他自己应对人生变化的能力。

人类的生存策略不是强大的预设程序,而是灵活的应变能力。人类也有很多预设程序,但大脑的后天学习能力是其他动物望尘莫及的,所以人类特别能适应不同的环境,还特别能改造环境,因为我们的大脑特别有创造力,敢想敢干,最后就干出了现在这个世界。

把孩子培养成人力的有效方法就是自主教养,自主教养的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人的自我是由你自己通过生活逐渐发展出来的,如何发展呢?靠你平时做事出于自主的动机。

自主自我决定理论把人做事的动机分为三种:缺乏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缺乏动机,我也不知道要我要干什么,别人都做我也做了,浑浑噩噩,随波逐流。

外在动机,按照调节风格又分为4种。

第一种叫外部调节,就是我们做一件事,是因为别人给我好处,或者如果我不做就会被惩罚;

第二种叫内摄调节,他已经不是别人直接控制你了,而是你自己想要做好做一件事,但是你做这件事仍然是为了满足别人。内摄的意思就是把别人的价值观当成自己的价值观,内摄调节的驱动来自于你自己,你会自律、投入,但你其实仍然是受控于别人。

第三种叫认同调节,他和第四种整合调节很像,为了简单起见,我在本书中就把它合并到整合调节,他是我们做这件事情,是因为认同这件事情本身,也就是说我认为这件事情是对的,是因为我应该做的与别人对我的期望没有关系,它源于我的价值观

内在动机,当你做一件事情不是为了这件事情带来的结果,而是为了这件事情本身,这就叫内在动机。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整合调节属于自主动机,你做事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激情、价值观、人生意义、自我认同,所以你充满积极情绪。

自主动机的反面是受控动机(外在动机的外部动机和内摄动机)就是受他人控制。一个受控的人生活中必然是各种负面情绪比此起彼伏,焦虑、担忧、内疚、抑郁,在心里不停的冲突,人生很难找到目标和意义。

一个受控的人是无法形成真正的的自我的。自主教养把孩子看成一个自主的人,培养他的自主性,鼓励她发展自己的人格,表达自己的情感,追逐自己的兴趣,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

第五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主教养的理念虽然好,但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这一方面是因为过去几千年养儿防老的育儿理念根深蒂固,为确保孩子将来能有经济能力和主观意愿回报自己,人们采用的大多是受控教养;另一方面,自主教养也确实不好用。它跟我们的直觉反应经常是相反的,用起来很不顺手,而且见效太慢。

首先,用控制的方法让孩子做事更简单,更符合我们的本能

其次,在短期内受控心理更有效。

第三,可能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受控动机毕竟也是动机,他能促使我们更有效的去做某些工作。

如今的教育体制,就是发源于工业时代,为了给工厂的流水线提供大量熟练工人而设计的,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强调的是积累知识、掌握技能、服从命令,因为这样才能造就一个合格的流水线工人。学校的学习和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劳作一样,很大程度上变成一种简单、重复性的工作,所以受控动机也能有效的驱动孩子学习。孩子长大后会走向社会,不还是要当一颗毫无自主性的螺丝钉,被牢牢的钉在机械重复的流水线上吗?自主性太高岂不是更痛苦?好消息是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更加多元化、人性化,更加需要创造力和感受力的世纪。工业时代的工作模式正在飞速消失,未来的工作需要创造力、想象力和同理心,而这些正是自主动机的专长。

在受控动机的驱使下,孩子也会努力、奋斗,也可能会成功,但却很难拥有幸福感,而受自主动机驱动的孩子,不仅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且即使失败也能轻易越过这个坎,继续前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真正含义。我们不仅要让孩子知道如何做一件事,更重要的是让他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但最重要的是要让他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

第六节 父母是园丁,而不是木匠

自主教养的方法分为去除受控动机,满足基本心理需求,增加自主动机三大部分。

本书的框架是建立在自我决定理论之上,育儿的理念则来自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引导式教养模式。把教养方式按养育者的回应程度和要求程度,这两个维度进行区分,把父母教养的方式分为4种

第一种:高回应高要求的引导式。既给孩子充分的爱,又鼓励他进一步发展提高;

第二种,低回应高要求的专制式。忽略孩子的需求,给他提出很可能不符合实际的需求;

第三种,高回应低要求的溺爱式。只顾满足孩子的需求,却忽略了对它的进一步分培养;

第四种,低回应低要求的冷漠式。对孩子既不关心也不在乎。

本书提倡高回应高要求的引导式教养方式还有一个原因:他符合成长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概念由斯坦福大学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提出,她发现,有些人相信,一个人的智力、才能、优势主要是天生的,后天改变的余地不大,而有些人相信一个人的智力、才能、优势,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大幅提升。她把前者的思维模式称为固定型,后者称为成长型。

固定型思维相信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天赋,他们会更关注,自己是不是看上去很聪明,是不是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而成长型思维,相信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努力,他们更关注自己是不是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是不是有进步。因此固定型思维的人害怕挑战,遇到挑战后容易放弃,失败后可能一蹶不振,成长型思维的人欢迎挑战,遇到挑战后更可能坚持下去,失败后更容易东山再起。

怎样培养一个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呢?这就需要父母用高回应高要求的教养方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时间表,或者他只是在这方面功夫下的不够;另一方面,相信孩子有足够的潜力,可以做的更好,所以你会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本书里我反复强调,既要接纳孩子的现状,也要相信孩子发展的潜力。自我决定理论、引导式教养方式、成长型思维模式,都支持这样的育儿理念。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株幼苗,养育者应该是园丁而不是木匠,这是伯克利大学艾迪森·高普尼克教授所做的一个比喻。木匠式家长是把孩子看作一成不变的材料,把自己看成巧夺天工的能匠,可以按照自己的伟大设计任意斧劈、锥凿,把孩子加工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园丁式家长则把孩子看成是一颗种子,虽然现在还很弱小,但未来有无限潜力,也有无穷多种可能性。

只要你接受他的现状,又激发他的潜力,并且无条件的爱他的独一无二,他就会成为他自己本该长成的样子,一个自主、蓬勃和充实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养育之道(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