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结2022.8.1~~2022.8.7

周总结2022.8.1~~2022.8.7(邢颖)

一、本周回顾,包括本周的计划完成情况,四象限时间管理分析,做得好的和需要改善的,自己的满意度打分(【周总结要求】

本周7分

本周对自己的感受,行为和动机保持觉察较多,助教班一阶段结束后,痛开始冒出来,以前更多的时候是停留在对自己的评判和不接纳,最近感受是对抗少了,评判少了,痛就是痛,少了很多因为对抗痛而产生的苦,就少了些受害,痛背后的恐惧开始出来,有了些临在根基,感受恐惧时能看到了眼前是什么,自己现在有些混乱无秩的生活现状和自己内在的混乱是息息相关的。

这周做的多的是二三象限。

二象限的事似乎就是生活方式了。

看到自己对三象限的事还是内在有别。

比如女儿上幼儿园,这件事她本来就是重要不紧急,但因为我认为是我的事,所以就拖,拖成重要紧急。

比如妈妈说二舅可能要回来了,我立刻想的是,哪天,我这就启程回河间,一是我非常想念他,二是我害怕我不回去,无法向三舅和家人们表明我的忠心,我想做成:看,我就是时刻关心着家族的一员,你们要给我一个位置,不要因为我嫁出去了,就没有我的位置了。本来可以一阶段复训完,确认二舅回家了,我再直接从北京回河间的,但我就是提前从太原回了河间等待,又从河间去的北京。

我看到我以往是为什么被第三象限带走的,就是太渴望让别人承认自己是有价值的,所以会打乱自己的规划,一有风吹草动,就先去这边了。

这周后四天复训就感觉内心饱满,没有太多欲望去休闲,刷手机啥的。

做的好的部分就是保持感受身体保持觉察动机,需要改善的部分是关于一三象限的,能看到对生活的主动性还是不足的。

二、成长感悟,包括生活感悟、读书学习和群里共修收获以及小组互动和灵魂伴侣互相支持的收获。

本周读了钻石系列《一》的一到四章,对于坑洞理论和本体的各种特质和信仰与承诺是什么,有了相对清晰的了解。坑洞是怎么来的,平时自己是怎么补洞的,这个课上老师谈了每个型号的策略,模式,本书作者将这些称为“假宝石”。更理解了为什么要团体一起走,以前觉得是自己有惰性,现在看到确实如作者所说,身边人还是企图补洞的人多,社会中很多事也是在抵制人去体会坑洞,而是补洞居多,自己不去补洞,也会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洞,这部分是又向回的拉力的。

第三章作者谈到为什么我们把内在探索所做的工作称为“钻石途径”,他说钻石途径意味着我们采用的方法具有钻石般的特质,比如钻石般的觉察力,像钻石般珍贵有价值经久不衰。

与自己疏离,未能充分活出自己是我们最大的痛。

作者还谈到交出自己,这和老师说的对自己诚实,勇敢去诚实无情的去面对自己,是一致的,这需要勇气,却是极为重要的部分。

在这一章还提到本体有许多形态和特质,譬如真诚,爱,慈悲,客观意识,价值感,意志,及喜悦。它们都是本体的特质,就像钻石不同的切割面。这深化的我对本体的认识,我也感受到我想找的就是它描述的本体的形态,这也是我在九型停下来,潜心深入的原因,因为在临在的时候,确实感受到这些,但因为临在根基还不够扎实,比如意志,客观意识等还是体会的少的,这也越来越让我体会到陈老师用九型做入口有多么直接快捷,去到本体,这真的是一条没有弯路的路径。

第四章作者说在本体没有信仰和承诺这回事,就是老师说的当你说我相信我会怎样怎样的时候,其实你还是没有真正信的,如果你体悟了,就是那么回事,是自然的存在,就不用说我相信怎样怎样。这也让我想到佛陀,他是要求自己和弟子们只说自己体悟过的话。这一章作者对信仰和承诺做了详尽的解释,其中他谈到如果你一旦对某个东西有了彻底的真知,你自然会有彻底的承诺,这时你会和你所要的东西完全合一,你变成了它,你就是它。看到这时我感到幸运,其实我来九型就是想找到那个如如不动的存在,其实我本来就是它,只是现在我还没有彻底的体验,还有些障碍。

最后作者说:心智的内容只是一堆资讯,真正的体悟则是一种品尝到的滋味。这句话时心有戚戚焉,也是在九型的课堂体会到临在后,慢慢感受到的。就是陈老师说的头脑无法体会临在,作者的说法是心智活动无法通达本体。心智认识并非真知。记忆可以帮我们贴近真知,然后我们还必须向上一跃,最根本的真知才会出现。

三、自我觉察,包括本周发生的对自己有触动的重点事件和自己的觉察。说明为什么)

本周有两件事对我比较触动,一是在玩耍屋陪孩子玩,我们去的时候屋子里已经有一个父亲带着俩孩子,分别大概六岁和两岁,我女儿三岁,我一进去,我看到我本能的就感受到累,因为我想变被动为主动,我又不希望他们在,他们在我就得撑一下,我又希望他们在,有人陪我女儿玩,我也可以玩掌控环境和掌控人的自恋感。

我一进门模式自己就启动了,而且特别的巧妙就知道要说哪句话最没有攻击性,最快融入。

我先说的是,哇,恰恰,这里有小哥哥和弟弟一起玩耶,然后我看到六岁的孩子手上带着恐龙头玩偶,我就说啊他是恐龙怪兽,不要吃我,那个孩子就开始张开手里的恐龙头,过来“咬”我,然后我们就一起玩起了奥特曼和小怪兽的游戏。

这里面我有两点最明显,第一就是我每次和这俩孩子互动时都会在乎这俩孩子父亲的表现,我听到他咯咯咯的笑了我就有成就感,我一看他低头看手机,我就又想让他咯咯咯笑。

过程中明显对我女儿的投入不如对这俩孩子。

第二点就是他们走的时候,有没有对我表现出感谢,不舍,这也是我最在意的,他们确实是这样做的,我的期待和他们这样做是同步的,就是在他们说要走的时候,我的期待自然就起来了。

其实后面我还遇到了这个大孩子,我压根没有看见他,他这次跟的是妈妈,他远远都和我挥手,我才记起这个小平头男孩有点眼熟,哦,是那个哥哥,但我其实已经换了衣服,孩子还是认出了我。这一刻我还是触动的,一面之缘我没太看到孩子,我当下看到孩子,也只是在观察他们的反应,怎样能让他们更配合我。而孩子把我却看做是自己喜欢的阿姨,还惦记着我,还想着再和我相见。见到我那种远远就挥手和满面笑容,让我倍受感动。孩子的真心与信任,我是已经丢失的。

其实上面说的两点都和我平时的行为模式一样的,我就是想做给一个重要的人看。让他满意,我就有存在感和价值感,我就是不想白白付出,我的付出在交换一些肯定和看重,最好是最看重。

我自己不重要,包括我的孩子,重要的是去他人那里取悦他人。模式就是这样自动运作的。

如果到了新环境不主动出击会怎样,其实我也有过,就是不和别人说话互动,我那时就感受自己体会到世界是四面石墙,冷漠,无力,绝望,我不知道该如何存在,就想不如不存在吧,这样的环境不如就不出生呀,没有人和人的关怀,没有爱的流动,那就毫无兴致,不逃离就是生不如死,每一刻都无法自在。

看到自己的模式这么自动运作时,我还是很震惊的,对模式里的所作所为多了一份心疼,过程里不是完全无觉知忽略自己的孩子,只是明显体会到没有面对别人的孩子的时候那么兴奋。但当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冲突时,我还是让这个冲突自然发生,并没有为了做好人,让自己的孩子把玩具谦让给那个小弟弟,也没有说教,这份允许,也是有了临在的根基,否则真是不敢想象,孩子又复制我的童年,再感受一遍我在妈妈那里感受的。其实孩子估计也不认为是冲突,他们僵持一下,一个没得到,就又去玩其他的了,是接纳别人不给他玩的,也没哭。孩子还是自然而然的顺应环境的,在当下的,确实是这样。

我的无价值感没有出来干预自己现实的孩子,我守住了自己内心这个受伤的小孩,没让她参与到两个孩子的僵持里,是我做的较好的部分吧。

我看到你了,我会陪着你,一次次慢慢的松动,陪你体会无价值感的痛,我看到了你渴望人与人的流动,这些都是无可厚非的,我会陪着你去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总结2022.8.1~~202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