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协调

103.整个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其实是协调问题,协调的核心手段,就是货币。宏观经济学的关注点,就是整个社会是如何通过货币来达成合作和协调的。货币是一种自发秩序。货币的作用:一,避免交易中双重偶然性的要求;二,降低质量检验成本;三,增加市场交易量。

104.商业银行创造货币。劣币驱逐良币定律:一旦一个社会确定了以某种商品作为货币,这种商品在流通中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质量不高的货币会把质量较高的货币驱逐出流通领域。只要人们相信他有用,他就有用,劣币就是有效的货币。“法定准备金”。商业银行创造货币原理:没增减1元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系统就能创造出超过1元的活期存款。它创造货币的能力和法定准备金率成反比.“流动性困难”:银行固有机制催生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无法满足所有储户提现要求。“资不抵债的困难”: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商业银行遇到的两类困难,一类是整个银行系统本身所固有的“流动性困难”,如果有了挤兑的传言,大家要携手来帮助人、它,或者寻找强有力的支撑,才能挽救整个银行系统;由于经营不善而面临倒闭的“资不抵债的困难”,就让他接受市场的惩罚。

105.通货膨胀是指物价的持续增长。“物价”指的是一般的物价总水平,是持续的增长,不是暂时的增长。恶性通货膨胀指的是每个月的通货膨胀率超过了50%的情况。货币数量论:货币流通量乘以货币流通的速度,等于一个社会里货币的总量乘以平均物价。mv=py。一个社会的平均物价跟这个社会的货物总量成反比,货物总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的机会就越小。而社会平均物价和货币流通量成正比,货币流通量越大,产生通货膨胀的机会也越大。同时他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成正比,货币流通的速度越快,通货膨胀的机会也越大。

106.现实生活中新增的货币,总是通过某个出口逐渐流向社会的,流动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货币对整个经济生活的影响是不均匀的。这种货币要经过一段时间才逐渐在整个社会里均摊的现象称为坎蒂隆效应。通货膨胀最重要的影响就是,在经济生活当中,每个个体很难分辨物价的上涨究竟是相对价格的变化还是物价整体水平的变化。通货膨胀具有转移社会财富的效果,财富主要以钱的形式保存的人会受损,以物的形式保存的人会相对得益,靠固定收入过日子的人会受损,靠不断出售他们的资产兑现现金的人会得益。有些人会提前作出反应,但通货膨胀并不是这些人造成的。通货膨胀过程中,私人和政府之间也会产生财富的转移,政府多印钞票,购买力增加,民众购买力下降,实际上是政府向民众征收的无形的税。也会使纳税人因为被迫上档而多交税。政府也向持有债券的人征了税。

107.通货膨胀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的认识是需要时间的,会被迷惑,做出错误的决定,如企业扩张,就业率增加,收入增加,消费增加。如果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测的能力在提高,那么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减少失业的努力就会失效,甚至出现“滞涨”:既存在通货膨胀,又存在经济停滞的现象。

108.奥地利学派关于经济周期的基本观点:货币不是中性的,对人的行为会产生引导作用;资本是异质的不是同质的,错误的投资决策一旦做出,就要付出代价;各种社会机构和安排是人们共同行为自然形成的结果,不是计划的结果。他们认为,经济周期的起源是政府过度发钞。他们建议,一要回到金本位,二要实施自由发钞制度。

109.凯恩斯主义学派认为,社会的总需求下降,总消费下降,对就业,产量和价格这三者的影响不是对等的,价格的调整总是迟钝和缓慢的,受到冲击的是就业和产量,这就是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他们认为,应该加大政府的开支。政府应该逆经济周期而行,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手段。

110.货币主义学派的见解:一,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超发;二,货币在短期内不是中性的,对人的行为和决策有引导作用,影响经济结构,货币具有长期中性,长期而言,政府通过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的努力是无效的;三,长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滥发钞票会引发滞涨;四,人们的消费水平是根据他们的永久收入而定的,政府的短期刺激政策不会奏效。理性预期学派:人们在解读政府经济政策时也是有预期的,政府管的越多,经济波动越大,政策会被人们的预期抵消。

111.真是经济周期理论:冲击无处不在,经济周期本身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政府连管都不应该去管。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库存积压,是合理现象,对时局进行判断再采取行动,才是合理的。有些失业现象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过去的错误的商业决策也是经济衰退的成因,因此额外的干预不会解决问题,只会产生新的问题。

112.宏观经济学家为什么会彼此不同意。动物精神;那些莫名巧妙的原因,难以名状,难以刻画,难以衡量的不确定性。

113.选举未必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选举由中间派说了算。简单地说,如果用市场的方法来解决公共选择的问题,那么公共选择就会落在大家都愿意出的那个价格的平均数上。在投票的情况下,公共选择的结果相当于中位数,由中位数决定;而在市场里公共选择的结果则由平均数的位置决定。在任何一个选举中,不管那些参选人的政治理想原来是怎样的,只要他们想获得胜利,在竞选中存活下来,就必须选择那些能够讨好中间选民的政纲,这就是中位数投票人原理。要获得最大多数的支持,参选人就要去迎合那些中位数者的偏好。

114.阿罗不可能定律,是指人们在有多种不同选择的情况下,选举不一定能够反映出大多数人的意愿,选择的结果是循环的,不同的角度决定了不同的答案,并不存在大多数人的意愿这一说。现实生活中,会议召集人或议程设计者才是最重要的角色,投票结果在他选择投票方案时就已经被决定了。用钞票来投票,不仅能反映出选民对不同选项之间的排列顺序,还能反映出他们对不同选项偏好的轻和重,因为价格能反映出量的不同。

115.民主为何会产生不良经济政策,传统公共选择学派提出了两个理由:选民是无知的,选举的机制有问题,天然容易被利益团体操纵。威特曼的反驳:党外的监督可以帮助选民做出正确的政治决定,而众多利益团体互相抗衡,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政治机制。他认为民主制度下产生的经济政策就是好的政策。卡普兰的“理性胡闹”理论认为,普通人对一系列常见的经济问题,都存在着大量的偏见:排外偏见,贸易保护主义;职位偏见,把就业机会留在本地;反市场偏见,欢迎价格管制;悲观偏见,总觉得今天不如昨天。成为中间选民的概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参选人赢得大选的概率,概率越接近,成为中间选民的机会就越大;第二个因素是选民的人数,在现实的民主选举中,任何一个人去投票而刚好成为中间投票人,从而扭转选举结果的概率,几乎是零,没有人可以通过参加投票来改变选举结果。市场决策和民主决策这两种公共决策机制,一种是数钞票,认钱多少,一种是数选票,认人多寡。在做政治选择时,每位选民都不需要像在市场里那样,为自己的选择负上财务责任,就会不惜代价的纵容自己在面子上的偏好。是否需要为自己的主张负直接责任,是市场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根本区别。因此,在政治领域,人们会理性地选择不理性,这就是“理性胡闹”,会产生巨大的外部负效应。

116.关于公共收入再分配的戴雷克特定律。通过计算社会总效用的办法来支持或者反对任何一种公共政策,都是缺乏合理依据的。戴雷科特定律:收入再分配,真正得益的不是穷人而是中等收入的人,而付出的代价往往是这个社会中最穷的人和最富的人。最穷的人他们的知识时间精力致使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很不够,没有意识没有能力没有资源替自己说话;而最有钱的人不屑于替自己说话,不在乎多交税收。而处于中等收入的阶层,他们有很大的积极性,有很强的动机和能力,通过选举为自己说话,为自己办事。结果是社会上最富和最穷的人,共同补贴了中产阶级。

117.脱贫致富之路知易行难,让穷人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是最重要的,制度设计上的一点差别,结果就会有很大差异。国家差距是因为,有些国家采取了包容性的政策,有些国家采取了汲取性的政策。包容性政策就是能够惠及所有人,在社会中保持公平公正,使得发展能够持续,所有人都能和睦相处,发展自我的政策;汲取性政策就是通过垄断,专卖,市场控制等方法,把社会上的资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的经济政策。但这两个概念太空泛了,反例很多,例如洛克菲勒和比尔盖茨的垄断,对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118.中国做对了四件事情:一,给重要的资产确权,给土地界定产权,对人力资本进行保护。二,引入市场竞争,从认人的制度变为认钱的制度,按出价高低来竞争,会使无谓的损失和竞争成本降到最低,是最有效的。三,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充分利用企业家优势,同时发挥政府应该发挥的作用。四,加入世贸组织,让中国直接参与了国际化的大合作,开放国门迎接竞争。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章 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