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记得在上小学时候就倒背如流“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天真的以为太公钓鱼,不用鱼饵就有本事能把鱼钓上来……果然还是我太过于天真了。

        他真的钓鱼了么?为什么能影响古今?他的智慧从哪里来?……

图片发自App


        吕尚(姜太公)祖先在尧的时候曾经做过四岳(四方部落首领),又帮助大禹治水立下功劳,在虞时期被封为吕地,以吕为姓。吕姓后来日益衰落,到吕尚(商朝末年)时候已经沦为庶民,四处迁徒流浪,到成年是家境贫寒而难以娶妻,不得不入嫯胥,后来因为不善于劳作,最终被妻子赶出家门……

        吕尚被逐后,决心奋发图强,于是在东海遍访圣贤,精心研习《易》理和兵道。他希望学有所用,便到商朝军事重镇旁边,决定在这里暂时栖身,以观察世事,伺机而动。但为了生活,不得不卖身为奴,艰难度日,最后看毫无近身之机便离去。

        离去之后到离朝哥不远的地方开起了小饭店,无奈后来破产到朝歌“屠牛”,很快又赔了老本,没办法只能替别人算命,因为通晓《易》理,所以算命很准,后来名声越来越大,被比干推荐任命为商纣王的“灌坛令”(大概是请神的巫师)……七十多岁离开朝歌。

        有一天吕尚到渭水边去钓鱼,正好碰上西伯昌外出打猎经过这里,西伯昌打猎一无所获,却遇见吕尚,只是上前随便和他聊聊。

        西伯昌问:“您是以钓鱼为乐吗?”

        吕尚回答:“君子以实现自己的志向为乐小人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为乐。我今天钓鱼,看起来是以钓鱼为乐,实际上并非那样”。

        西伯昌一听这话玄秒,又问道:“您说看起来很像钓鱼,这是什么意思?”

        吕尚说:“钓鱼也要讲权术,钓鱼的权术有三等:用鱼饵诱取鱼,就像用俸禄诱取人一样,这是第一等,叫禄等;用香饵诱取鱼,鱼必乐食而上钩,就像重禄之下必有死士一样,这叫二等,叫做死等;根据所想钓鱼的大小,而用不同的诱饵,就像根据人才的大小而授予不同的官职一样,这是三等叫官等;这当中的道理很深,而且能以小见大,因此我说很像是以钓鱼为乐。”

        西伯昌:“我倒很想听其中的道理”。

        吕尚说:“渊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其中,这是自然之情。根深而树长,树长而结实,这是自然之情。君子之间情同意合就会相亲,相亲才能成大事,这也是一种自然之情。人们的言语应对,只是情的外边体现,深切的语言,即所谓致情之言,也正是对事业的致关重要,我现在想谈一些致情之言,而毫不忌讳,您听了会厌恶吗?”

        随后吕尚又用钓鱼借题发挥讨论用人、治国、天下……最后辅佐他完成兴周大业。

“太公钓鱼”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终于真相大白了:

        首先太公真的钓鱼了,在渭水之畔。

        其次以钓鱼展示自己的志向和智慧(权术)。

        最后以钓鱼借题发挥,钓到了西伯昌(钓语合事一直都是游说的重要策略)……………

        吕尚的智慧一方面体现在谋略上,在渭水河畔就能谋划出灭商的策略。这和诸葛亮在南阳草庐就谋划好“隆中对”一样,需要对各形势的了解,对人性的把握……这种能力可能源于他年少时候的经历,和他身在商朝多年对官场的体会。

        另一方面体现在说服策略上,这样的策略实现需要具备很多条件,实施起来极为困难,比如和西伯昌的相遇,比如对西伯昌情况,性格的把握等等,一个七十多岁老头,而且没啥当大官的经验。(钓语合事)这样的策略往往后来的纵横家经常使用的游说手段,失败者往往都是以血泪写历史,他居然成功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智慧、权术、谋略、游说……的缩影,是特有的文化,形成特有的文化属性。影响着后来政权结构的发展,以及“士”文化的发展,对后人的影响源远流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