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眼里《道德经》(38)

《道德经》是经典中的经典,牧童只是牧童,只能掷一石块惊动凤凰,引出玉来乃心神所往。    牧童只是一乡野村夫,不会抚笛吹箫,偶遇《道德经》,边读边想并记录遂成《牧童眼里【道德经】》实为牧童读书笔记。借平台以求交流以矫正认识偏颇不足!

图片发自App

《道德经》第八章赏析

    ――――牧童对上善若水的感知

  “上善若水”被许多人悬挂于书房客厅,倍受推崇。以示做人要象水一样。那么水到底有哪些地方值的人们去格水致理呢?

  “水”:善于滋润万物,又不与万物争天下,论长短,这里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

  “若水”:故水名,即今雅袭江,古时称“若水”。 而在这里都不重要了,是江河名也好是像水也罢,目的只有一个。悟道得由宏观入眼微观入心。像水,不起眼,用心之后才发现别有洞天玄机四伏,悟后便足以致用。

  水具七种德行,既水性与人性最和谐的统一:

  “居善地” : 人应像水一样,善于选择有利自已的地方而居。

  “心善渊” : 人心胸应该像水一样“有静”,静静地不忘初心前行。

  “与善仁” : 待人应该像水一样真诚友爱且时不时“克已复礼”。

  “言善信” : 说话应该像水一样委宛守信。

  “政善治” : 做事要像水一样周旋调和。

  “事善能” : 做事要像水一样发挥潜能。

  “动善时” : 行动时要想水一样把握时机。

  大家们强调:一个人应该像水一样,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世间万物争高下,总是处于人们不愿处的地方,洁身自好,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正道,能达到美好境界。这里牧童还有一解 ――――摒弃杂念不忘初心奔流到海不复回。

      出身低微,一路坎坷,至终“有容乃大”。期间包容万物至终沉泥去沙水仍是水。这是“不争”么?不是,是“争”。只因有自已的目的使然。公司里新来一同事因业绩突出时常出入经理室,一时流言四起,后被任命经理,而原经理被外调。新经理并未给老同事新部属们难堪,相反,真诚相待。这故事说明什么?是打击抱复另找贤能不见得会有老同事做的好?是故意在上司面前展现自已的气度胸襟?是觉得自已比同事技高一筹而不必计较?是想让老同事们感激涕零地拥待自已然后时不时心甘情不愿地穿小鞋?答案就是“上善若水。”或许到后来这经理自立门户时老同事仍是得力干将。

      上善若水涵盖了柔刚变化,动静统一,不忘初心,出泥不染,兼容旁杂循势而为等等外其身而身先无其私而有私的必备品德。现今有几句话“人穷不能怪社会”“不是社会改变你而是你要融入社会”说的挺好。既在这环境中生活,就得熟悉环境如改变不了就只能契合。目的就是和谐地生活。

      有两句话说婚姻幸福。一说“婚前睁大眼睛婚后睁只眼闭只眼”一说“家庭的能力和综合水平往往是两口子能力较低一方的水平”。这两句话调侃的是婚姻的不幸目的只想说幸福的家庭多半是这样。这似乎与上善若水扯不上边,只要想想家庭是应和谐有爱的,家庭成员是要存异求同的,,家庭是要传承和延续且发展的,家庭琐碎是可以无趣到爱好转变的,最后家庭有时很无奈但仍要面对和经营的,或许,你会明白上善若水的“道”和家庭经营之“道”是有相通之处的。坊间一句话说的似乎有些道理――能将原配小三妥妥安置左右停当者绝非常人。个间学问大了去了。

      上善若水是“无为无不为、不争是争、以退为进”的思想总合。其间有动静结合柔刚置换合分因势的无穷变化,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顺时顺势顺才以致用”,在不同的时段不同的环境朝有利发展的方向迈进,致于处置原则就是无为无不为(不忘初心顺势而为)。

      悟了老半天,上善若水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是未触及时不知上善若水为何物。真是名为万物之母。



注:1、“顺时顺势顺才致用”中,时指即时的事件酝酿时段,势指即时的环境形势,才指即时当事者的智慧才能,致用指综合“时、势、才”做出的判断或决策并实施。

    2、生活中何处无“张弛屈伸动静柔刚容弃”之处世哲学?而这对立的统一恰是“无为而为”之精髓、“上善若水”之要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牧童眼里《道德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