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飞宇的《小说课》的第二章至第五章,我的学习笔记

今天继续读毕飞宇老师的《小说课》第27页至第108页,我的读书笔记如下:

一、金句摘抄:

别林斯基说:“偶然性在悲剧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这句话说到点子上了。(P32页)

凤头、猪肚、豹尾。(P52页)

当然了,小说的魅力就在这里,麻烦的地方你处理好了,所有的麻烦将闪闪发光。(P67页)

内容大于形式叫悲壮。——内容太大,太强,太彪悍,形式裹不住内容了,形式就要撕裂,就要破碎,火山就要爆发,英雄就得牺牲,这就是悲壮,一般来说,悲壮的英雄都是在面临死亡或业已死亡的时候才得以诞生。(P69页)

内容等于形式呢?它叫优美。——它般配、安逸、流畅、清泉石上流,关键词是“和谐”。(P69页)

通俗地说,现实主义是由此及此的,象征主义是由此及彼的,——言在象,而意在征。(P92页)

二、阅读中印象最深的内容:

李逵和林冲这两个人物的写作难度是极高的,在《水浒》当中,最难写的其实就是这两个人。——写李逵考验的是一个作家的单纯、天真、旷放和力必多,它考验的是放;写林冲考验的则是一个作家的积累、社会认知、内心的深度和复杂性,它考验的是收。施耐庵能在一部小说当中同时完成这两个人物,我敢说,哪怕施耐庵算不上伟大,最起码也是一流。

施耐庵的小说很实,他依仗的是逻辑。但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小说比逻辑要广阔得多,小说可以是逻辑的,可以是不逻辑的,甚至于,可以是反逻辑的。曹雪芹就是这样,在许多地方,《红楼梦》就非常反逻辑。因为反逻辑,曹雪芹的描写往往很虚。有时候,你从具体的描写对象上反而看不到作者想表达的真实内容,你要从“飞白”——也就是没有写到的地方去看。所谓“真事隐去、假语存焉”就是这个道理。好,我们还是来谈“走”路,看看曹雪芹老先生在描写“走”的时候是如何反逻辑的。

我们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其实要做两件事:第一,看看曹雪芹都写了什么;第二,看看曹雪芹都没写什么。

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只有少数的读者和更加少数的作者可以享受这样的福。

鲁迅在这些细微的地方做得格外好,大作家的大思想都是从细微处体现出来的,而不是相反。

三、由此联想到的其他感悟:

《水浒》这本书,我只看过电视剧,没有看过纸质书。本来我对人物性格了解不深。通过毕飞宇老师的解读,我看到了李逵性格的刻画原来是外放,林冲人物的描写在于内收。这样迥然不同性格的人物,描写的那么细腻,必须具备很深的文字功底和积累才能做到。

去年跟随两位老师共读《红楼梦》,很多时候我只看到了逻辑的一面,忽视了反逻辑的一面。

今天跟随毕飞宇《小说课》解读,我才发现原来《红楼梦》真正伟大的地方在于“飞白”。那些没有写到的地方,才是一个好读者应该延展阅读的部分。也就是经常谈到的“由表及里”。

读鲁迅先生的《故乡》,我对杨二嫂和闰土又有了更多的理解。

年少时,我读《故乡》只认为:少年的闰土是一个机灵的农村娃娃,可以带领少爷去了解很多不知道的新鲜东西。成年后的闰土,言行举止中多了“奴性”的成分。

今天通过毕飞宇老师的引领,我看到了鲁迅先生骨子里自带的那种“阴刚”。那是一种除了阳刚和阴柔之外,小说家鲁迅专属的另一种基础温度。

他用“豆腐西施”表达出杨二嫂的职业和姣好的面容。用“圆规”这样一个物件,刻画出杨二嫂骨子里的小市民心态,精于算计。

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刻画,鲁迅想要激起当时中国人麻木不仁的劣根性。

鲁迅想通过自己的文字,激起普罗大众的民族性,让大家团结起来抵抗反封建、反帝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毕飞宇的《小说课》的第二章至第五章,我的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