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后感

这本书读完已经有半个月,但是给我的触动还是很强烈。说来惭愧,这是我第一本读完的关于自我认知方面的心理学书籍。书的作者是周岭。虽说是第一本认知类的书籍,但是阅读体验相当好,阅读起来也很流畅。作者阐述的观点很明确,也用自身的经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本书之前,我也或多或少的读过其他基于自我认识方面的书籍,但是也许是由于这些书籍是翻译而来的,读起来的畅通感始终不是很强烈,还有些书籍喜欢列举大量的实验数据,这方面的书籍带给我的触动往往不是很强烈。而这本书读完之后,在很多方面确实有给我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首先第一点关于舒适圈,今时今日,相信已经有很多人了解到舒适圈的概念,都是知道舒适圈外还有一个困难区。懒惰是人的天性,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这一点可以说是已经写进我们的基因里了,不过好在我们还进化出了理智。很多文章,都鼓励我们走出舒适圈,勇于挑战自我,尝试自己的困难区,殊不知,这是在跟自己的天性在抗争,过程痛苦不堪不说,最后的结果往往也不太理想。但是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就是拉伸区,拉伸区介于舒适区和困难区之间。拉伸区用我自己的理解,就是,你可以去尝试离开自己的舒适区,去做一些略微有点困难的事情,但是这个困难的程度又不能令你的潜意识产生排斥,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刚刚好。在拉伸区尝试做事情,可能会有点累,但是你可以及时回血,保持最佳的效率。同时刚刚好,还能令你保持住专注的状态。自我心里上感到满足。举个例子,在此之前,我曾经尝试过“番茄工作法”,严格按照番茄工作法的准则来执行,即保持专注状态25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但是这个方法对我而言,效率并不是很高。自己在尝试过一轮之后,就会觉得很累,下次再去的时候就会有点排斥这个方法。“拉伸区”的这个概念 也让我认识到,每个人的困难区和舒适区都是不同的。有些对别人来说轻而易举的事情,对自己来说可能就会比较困难。这是由于每个人的拉伸区不同,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确认自己的拉伸区,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有试着去尝试,保持专注状态在15-20分钟左右,结果发现这个时间段对自己而言是刚刚好的一个状态。这个概念也让我认识到,要不断尝试去认识自己,认知自己的天性,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尝试着与自己沟通,而不是对抗。希望靠自己的意志力成事的心态,一般来说很难坚持到最后。因为人也是一种动物,与自己的天性对抗,往往对自身而言过的都不是太幸福。

第二点是关于读书和写作。

在学生时代的时候,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大意是你读过的书,都会藏在你的气质理。原话我记不太清了,但是在读完很多书之后,我往往发现这么一件事情,就是很多书读完就忘,在此之后,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也不是有太大的帮助。读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个问题,就是一本书往往蕴含的观点十分复杂,而我们每个人成长经历又不相同,有些观点对于一些人来说是补品,能够去补足他们认知的缺陷,而有些观点 则对一些人而言已经是处在困难区的概念了。那书籍对于这些人而言,很难有很大意义上的提示。但是“少就是多,一本书之中,只要有一个观点能对你产生很大的触动,那这本书对你而言就是一本有极大收货的书籍。你在这本书上的投资就值得“回票钱。而那些要求自己记住一本书所有或者绝大数观点的人,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而且这个举动,会让自己处在自己的困难区,无端的让自己产生了焦虑感,这也是我们的长辈常说的“浮躁”,一本书可以不断的多度几遍,只要没读一遍对你的感触不同,收货不同。那这本书对你而言就是良师益友。

关于写作,我们都知道读书是一个输入的过程,然后仅仅有输入的过程往往还是不够的,要想让更多的知识,书上的观点,与自己有跟多的链接,就必须有一个输出的过程。那最好的输出方式就是写作。说的直白一点就是你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把这本书带你的触动描述出来。掌握一个知识最牢靠的方法,就是把他讲述给下一个人。在接触这个观点之前,我认为要想掌握好一本书中的知识,就是要写很长的一篇的思维导图,理清书中的所有逻辑,这样才记得牢靠。才算真正掌握了,殊不知,有时一本书,你用一句话能总结出来,也是一种程度上的收货。而原来的思维导图的方法也脱离了自己的舒适区很远了。

关于反馈,书中提到了一个概念叫“打磨自己的作品”。有这种概念的人,往往进步很快。依然是人的天性问题,有一个概念叫“终身成长”。可是终生成长,这个概念现在对我而言就是一个违抗自己的天性的事情。如果没有很强的动力,一个人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成长状态。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这是一个特别困难的举动,因为这个已经远离我们的拉升区,自我感觉这个已经在我自己的困难区的核心地段了。那就有一个概念 就是正向反馈,是否及时,持续的正向反馈,真是产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我的理解就是鼓励,俗称打鸡血!这个概念让我回想起,上学的一个事情。初中时候在英语实验班上学,但是我的英语水平在班级中排在一个中下的水平,每次考试都排在倒数,这让我对英语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后来初中毕业,升上高中,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在班级中上,甚至不用特别努力就能考的很好,是老师眼中的好苗子。由此对英语产生的极大的兴趣,慢慢的走上了出国留学的道路,我们初中时期好几个当时并不是很显眼同学,走上社会后,也慢慢的走上了从事英语相关的工作。学生时期,老师的鼓励就是一种正向反馈,后来走上工作岗位,我们的学习趋于自主,有些人不断的去学习新的技能,却还是得不到一种充实感,这就是由于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少了正反馈,那打磨属于自己的作品,既是一种很好的输出方式,同时也是收获正向反馈的有效渠道。持续的正向反馈,能够给我们提供强大的动力,是我们不断前进。当然要想得到正向反馈,就必要有效果的投入,自己的作品就要好好的打磨,尽到自己的百分百。既然作品能收到正向反馈,就必然就会收到一些负向反馈。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也无需丧气,每个人的反馈,都跟自身的认知水平相关,那些认知水平高于你的人,他们的批评,反而是提升自己的绝佳建议,那如果是无端的评价,那我们大可一笑置之。需知,人与人之间本质区别,就是认知不同。我们无需与认知不及自己的人,斤斤计较。

隔了将近半个月,来完成这篇读书笔记,这本书给我的冲击还是很强烈。

总而言之,这本书还有很多观点,值得我去好好探索,是一本仅仅读一遍不够的好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觉醒》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