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书《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讲述了深圳龙岗一个叫三和的地方的一群外来务工人员的悲惨生活。
网上人称“三和大神”,他们做着140元的日结工作,做1天休3天,生活只需15元一天的床位,1元的挂逼水,5元的挂逼面,10元的挂逼二手衣服……
为了生存,他们甚至卖掉自己的手机,微信号,有时候没钱,一天只吃一顿饭,晚上睡露天“海新大酒店”,这些最底层贫困人群的生活即可悲也可气。
01
关于本书
这个题材的书,我看过好几本,比如《我在底层的生活》、《贫穷的本质》、《稀缺》……,但这些都是外国的故事。本书的作者中国社科院博士田丰,和他的硕士研究生学者林凯玄。
特别是林凯玄来到深圳,用六个月的时间,游荡在三和的大街小巷,睡大街,成了三和青年中的一员,取得了研究的一手资料,最终写出了这本细节丰富的社会学著作。
关于三和的报道很多,特别是日本的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火了之后,很多小编赶紧去三和抓这个热点。但更多的人只是调侃和戏谑“三和青年”这个群体,最多看到凄惨落魄的生活,会产生一点同情心,更多的是怒其不争。
但这本书,除了描绘了“三和青年”的生活细节,还走进他们的心理,并探寻造成这样悲剧的社会原因。
如果,你不是来自生活条件好的城镇,还会有很强的共鸣。虽然,我读了大学,没做过工厂、快递、保安之类的工作,但我依然深深觉得,这本书是写给像我这样农村来的人。
02
三和青年的生活
三和青年是来自外地的务工人员,他们做的是日结的工作,通常140元每天,主要有三种工作,快递、施工、保安。
他们为什么不找正式的工作呢?因为他们大多没有技能,也没学历,甚至体检也不过关,所以很难找到好一点的工作,只能干体力活。
当然也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他们讨厌工厂的“剥削”,无法忍受苛刻的管理。有些三和青年经历过黑工厂,因为生产指标、工作时间等问题被克扣工作,所以不再想在工厂干,干点日结的活,比较自由。
为什么可以干1天休3天。三和青年基本的生活成本是40元左右,15元的挂逼床位(上下床,没有桌子和椅子,差不多人均1㎡),5元的挂逼面,10元的二手一次性衣服(他们也不洗衣服),寄放行李2-3元(怕被偷,也没地方放),1-2元的挂逼水。
所以,大部分三和青年,月收入1200元,刚好满足最低的生活标准,这要远低于深圳市的最低工资2200元。
03
三和青年的精神世界
三和青年成为好吃懒做的代名词。三和青年刚做完日结工作后,还会选择对自己好一点,比如住一下比较舒适的单间,吃块1元的西瓜,1元的小袋瓜子、2元的小袋花生,“有钱人”(手里有1千元)还会来点啤酒和香烟,满足一下口舌之欲。
有的人会去上网玩游戏、看视频、看直播。网吧1小时2元,包夜8元。玩游戏时还会花几十块钱买装备,看直播时也会打赏,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也算是会精打细算,包夜8元,还比床位省钱,娱乐睡觉两不误。
此外,还有买彩票,玩扑克赌博的一些活动,期望能一夜暴富。不干活时,他们就在周围逛逛,吹吹牛逼,这是一种廉价的自由。
刚来到三和的青年,并不是这样。他们也想先找份工作,挣点钱。但几经波折,不断失败,然后失去希望,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命运,于是选择了堕落,在三和这样的环境和群体寻找安慰感。
04
我对三和青年的理解
三和青年的生活,我也体验过。读高中的时候,自己在食堂吃蒸饭,家里带的大米,只买5毛的青菜,偶尔吃肉1元,最奢侈就是1.5元。
高中时,省吃俭用出来的生活费,被我用来去网吧玩,1小时2元,会员1.5元,如果一次性充300元,1小时1元,通宵包夜有时候10元,人少时,5元。我一般不买水和可乐,这样可以省下钱多玩一会。
因为我自制力稍微强一点,不会旷课,只是下课和周末去上网,成绩还不是特别烂,最后补习一年还是考上二本。
我有个同学,上课也偷溜出去上网,他就像现在的“三和大神”一样,一天只吃一顿饭,没钱的时候,在网吧里看别人玩。还好,在父母的管教和学校氛围的影响下,他补习2年后上了大专,没有走上“三和大神”那样的绝境。
但,在我的老家,我敢肯定有“三和大神”生活在其他的城市里。换一句话,如果我生活在他们那样的环境里,我估计也一样。
他们从小父母外出打工,学习、生活都没人管。好一点的由爷爷奶奶照顾,那个年代的老人不认识字,只会说本地话。
什么学习能力,耐劳性,勤奋坚持是不可能养成的习惯,更多是习惯性对社会,对他人的不满,容易对自己产生运气不好的念头。
学校落后的教育也帮不上什么忙,很多山村孩子,到乡镇上初中和高中时,就会不适应乡镇、县城的生活和教学速度,缺乏信心和有自卑感。
于是,就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由于不到法定成年年龄,缺乏工作技能、教育学历、人脉资源,只能从事最辛苦的事,一直游离与城市生活的边缘,一不小心就跌入打工命运的最底层。
我很庆幸,我没有走上那样的道路,但又有一种奇怪感觉,我只是在不同阶层的最底层,有一样的挣扎与失望和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