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

读的第一本毛姆的书是著名的《月亮与六便士》,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自然是经过许多个哈姆雷特式读者的挑选和淘沥,毛姆幽默讽刺的笔触、对各种人物透彻一针见血的刻画、在貌似不经意间透露出的人生哲学的思考,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我。读完《刀锋》,简直是爱上了毛姆爷爷。《月亮》和《刀锋》是毛姆不同时期的作品,好像是类似的故事,都是在浮华绚丽的中上层社会里一个不合群的人追逐着人们不能够理解的东西。但是晚年的毛姆更加睿智和深刻,我更喜欢刀锋里的“莱里”,他不像思特里克兰德有热爱的事业也比思特里克兰德高尚和讨人喜欢。他在出发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可是他仍然不顾一切地相信自己会遇见真理。在故事的最后,他“得道”了,却并不像那些隐士们遁入空门远离尘嚣追求“轮回”,他认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跳出表面的世界脱离轮回的痛苦,他热爱着一生的喜乐哀忧,他更愿意生活在尘嚣中,做一个普通的体力劳动者。

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刀锋》给我的思考比《月亮》更加具体,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的形象都鲜明可爱,艾略特是毕生奉献在和各种上流社会贵族的社交事业中的老头,他的很多行为可怜可笑,但是他仍然是个热心可敬的人。伊莎贝尔美丽可爱贪图物质享受,甚至最后用卑劣的手段毁掉了本可以从头再来的索菲,格雷忠厚深情,苏珊有了好的归宿,作者是他们的朋友,在旁边观察着他们的举止和命运,不管他们怎样他都依然爱着他们,而最后也算是各得其所。却唯独没有交代主人公莱里的归宿,但是读者和毛姆一样,都相信莱里在过着自己喜欢的人生,而莱里身边的人也一定会受到他的照拂生活的更加如意。

在小说的最后,毛姆和莱里有了一场彻夜的谈话,作者一生的思考想必也借着莱里的叙述铺陈开来。去年看了一本书《生命轮回的启示》,我似乎是相信着人生是一场修行,出生不是故事的开始,死亡也并不是结束,灵魂是永恒的,今生经历的快乐和痛苦都是从前的映射,而今天的所作所为也会在下一世中得到回答。这种观念在许多地方听说过,相信总是会比不相信获得更多,所以为什么不相信呢。这一章谈话有太多的内容我一时无法消化,印度修行者的智慧和莱里在大自然中“得道”的描写,都让我心潮澎湃,但最让我惊讶的是,莱里说的那段话:

“我要生活在世界上,爱这世界上的一切,老实说不是为它们本身,而是为了它们里面的无限。如果在那几次的片刻陶醉中,我的确和绝对合为一体,那就如他们告诉我的,什么都不能伤害我,而当我清算了今生的前因后果之后,我就不会再回到世界上来。一想到这里,我不禁充满惶惑。我要投生,投生再投生。我愿意接受形形式式的生活,不管它是怎样忧伤痛苦;我觉得只有生生不息,一个生命接一个生命,才能满足我的企求,我的活力,我的好奇心。”

这和中国道家所谓的“大隐隐于市”有巧妙的相似。莱里不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极端,他还是很乐意与喜欢的朋友一起参加晚宴,还是有情欲,还是会工作,可是他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并不一样,他会以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还有接下来的一生。

艾略特和伊莎贝尔又何尝不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的呢?在莱里踏上追逐的道路境遇困乏的时候,繁荣的社交场里艾略特和伊莎贝尔正穿着华丽的礼服在最尊贵的人物举办的宴会上左右逢源言笑晏晏,他们永远都没有办法理解莱里的人生方式和毕生所求,但是他们也得到了想要的一生,人生的模式本来就没有对错。

又一次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人生的真谛在与经历过后的感悟,而不是张口说出苏格拉底的名言就是认识了人生,不断去探索精神世界,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舒适和体面,在人类浩渺的文化长河里,曾有人接近过上帝,而他们用一生探索的结果,就藏在图书馆甚至kindle里,你怎么愿意让自己如此无知的度过一生呢,既然总是会跳出“轮回”的,在此生多做点工作吧。这一生的境遇都是“之前”的积累,也都是在转世前精挑细选的磨难,而最终也会成为“今后”的铺垫,这样想来,你应该热爱和享受所有的安排,并且不要停止精神世界的追求,更靠近真理和上帝。

这本书值得再读,当你沉迷于虚无的表面时,记得你是有精神世界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刀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