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M:个人知识管理

引言:本文是我思考如下3个问题的产物

  •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为什么我感受到的却是知识无用?
    2009年11月26日,杨元元在宿舍卫生间用两条系在一起的毛巾将身体悬挂在卫生间水龙头上,结束了自己的30岁的生命,其在遗书中感叹“知识难改变命运”。我看到这个新闻时,是2011年,经过了应试教育的三年高中,成为了一名大学新生。社会上流行的话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我切实感受到的却是“知识无用论”。看到一条鲜活的生命,带着这个疑问离开世界,既无奈又震撼,从那时起,就会不时想起这个问题:都说知识改变命运,为什么我感受到的却是知识无用?
  • 阅读需要方法
    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Android程序员,作为新人十分渴望快速成为大牛。一股脑买了很多同行公认的圣经,如:《人月神话》《程序员的自我修养》《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等等,硬着头皮,抱着这些书一字一句的硬啃。几个月下来,不仅没提升,还出现了讨厌书的逆反心理。
    人们在阅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打瞌睡,并不是他们不行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你挂念着的好书太多了。(如果不是挂念着,也算不上是你觉得的好书)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触他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挂念的这些好书只会使你厌倦而已。并不是起身的本身让你厌倦,而是因为你欠缺有效运用自我提升的技巧,在挫败中产生了厌倦,因而才感到厌倦。要保持主动的阅读,你不只是要有意愿这么做而已,还要有技巧----能战胜最初觉得自己能力不足的部分,进而自我提升。
  • 接触了那么多学习资料,学到东西了吗,为什么呢? 这样的学习究竟问题出在哪里?
    参加各类讲座学习,报各种培训,读最畅销的书,见到大咖分享就两眼放光,一开口必是“斜杠青年”“知识IP”“系统跃迁”“财富自由”,“得到”最近上了什么专栏,马云在湖畔大学说了什么都如数家珍。但是,要问这些与自己有什么用,在工作生活中是如何运用的,就没有话说了。这涉及到知识掌握层次的问题。

掌握知识的层次

  • 数据
    订阅了专栏,买了书,报了培训班,这才是第一步,仅仅拥有了数据。
  • 信息
    看了专栏,读了书,听了培训课,也仅仅是拥有了信息而已。
  • 知识
    做一个主动的学生,自己理解了,把输入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或者写成文章,到这一步拥有的就是知识。
  • 技能
    把知识用于实践,产生实际的作用,并熟练运用,这一步就是技能了,可以用来谋生了。
  • 能力
    内化到自己心中,成为一种本能,才是形成了这方面的能力。
  • 例子
    知识点:思维弱点
    1.买来《暗时间》这本书,数据
    2.看了觉得有道理,成为信息
    3.拼接到已有知识体系上,知识
    4.应用,技能
    5.面对未来,有预判能力,能力

掌握知识的步骤

1.获取与整理

  • 互联网
    搜商

  • 为什么读书 民国中学生读本系列之《读书与用书》王风
    读什么书
    怎么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
  • 互助学习小组
  • 人际网络
    《关键对话》《非暴力沟通》
    善于和别人聊天,就能学到很多东西
  • 个人隐性知识显化:工作经验/心得/体会
  • 这几种渠道,展开来的话,每一个都是一门学问

2.存储与更新
分门别类、体系化存储、方便检索
做读书笔记有方法
知识体系必须是一个整体

3.交流与分享
写作、演讲
4.应用与创新
用于自身,改善生活
体系庞大后,还可以出现新知
5.知识体系
特别强调,个人必须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每次学到一个知识点,都要和这个体系建立关系。所有知识像一颗树一样。

PKM的目的

1.创造价值

  • 短期价值
  • 长期价值

PKM的内容

  • 个人知识体系
    这个说白了,就是形成自己的看法。关于形成自己看法有什么好处,梁漱溟先生在他的“做学问的八大境界”中阐述的十分精辟,读来受益无穷。
  • 个人成长目标
    个体是独特的,生理上、心理上、能力上,都是独特的。要认识自己,来做选择。回答“我是谁”,就是机器一样,个体的独特需要,是整个知识管理链条的源动力。个体需要,学习知识,满足,是一个经典的过程。

PKM的原则

1.目标驱动:个人规划,个体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
2.先广后深
3.深入思考,融会贯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反复坚持
5.动态更新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介绍的习惯之一

参考文章
梁漱溟学问八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PKM:个人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