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好习惯:养成写作读书笔记、绘制思维导图、在社交圈中分享好书的习惯。

富兰克林要培养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他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为做比较,持之以恒。(你也可以这样进行自省,反思)

依靠模型建立自己的知识,经验,身边事物的一个体系。(将自己的知识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努力学习的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具体的实践,对原有的不足(问题)进行改造。

>>第一个是数据管理的维度。文件保存?知识点归类?快速搜索文件?给文件贴标签?整理文件夹?在找到合适的书单?等等。

>>第二个是信息管理的维度。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有很多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组织起来强化这一过程,比如: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解?学习中精读和泛读的区别、行动学习法、刻意练习等等。而能够有效利用这些方法,也是一个学习者进阶的标志——能够有效地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第三个是底层规律的维度。提高认知,看透事物的本质。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

衡量你的学习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是: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如果你学习之后和学习之前,思考和行动都一样,那么显然这样的学习是无效的。

(奔着实践,实战的目标去学习。

任何没有实践,实战的学习都是假学习。

任何学习之后没有对你原有实践,实战能力有所改变的学习仍然是假学习。)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知识数量的优势被淡化,以更快的速度获得最新的知识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来源。而未来在知识数量相似和知识获取速度相似的情况下,认知深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我们的产品和策略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如何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认知能力,很重要。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多数人不愿意思考,或者说放弃思考的主动权)

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把更多的时间投入能提升我们认知深度的知识上去。而很多人的做法是,看到了,了解了,浮光掠影,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思考。)

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读书和学习要慢,要温故,欲速则不达,慢下来,要有一种品尝知识的心态,对于好的书,好的知识要细细地品,就像喝茶一样。思考总结,做系统思考,把知识联系起来,内化知识)

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以目标为导向,进行学习,读书更有效果)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红灯思维习惯性防卫: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绿灯思维拥有宽广的心态,面对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首先的态度应是,它是不是对我有益,能否用来帮助我。在书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观点,不要一扫而过,而是要问自己,这个观点,态度,知识你知道吗?是对的吗?对你有帮助吗?你是这样做的吗?如果你没有安正确的方式方法去做,为什么?你需要改正什么?

要做到这一点,还要明白“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有时可能不一致。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方法:反思、费曼学习法和刻意练习。

每日反思的习惯:

1.态度积极:越是在逆境的时候越需要积极

2.先有目标后有行动:以终为始

3.双赢思维:坦诚建立双赢

我自己总结,提升反思能力大概有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反思日志不一定要记录大事,从日常的小事、小习惯入手,从思考问题的过程入手,我们就能找到改进的办法。

Bean训练反思能力之后的日志:

1.今天遇到了什么问题?

2.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

3.在这样一个矛盾出现、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我的心理表现怎样?

4.怎样解决,有什么启示?

我们读书就是读别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而最好的书,其实是我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本书,自己就可以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可是,对于自己的生活,我们常常是有经验,没反思。没有反思,我们的经验可能让自己在错误的假设下越走越远……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一个个埋藏着启发的案例,关键是我们必须有能力解读它。首先,我们要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选择出来,然后才能从中发现更有价值的启发。而这个过程,都是在锻炼反思的能力。

有一次,我听到一个朋友说:“教育的根本定义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经验的解读方式。

我很喜欢这个定义。教育,不是简简单单告诉你多少新知识,而是让你学会如何重新解读旧经历,产生新行为。想一想,我们愿意花钱去上商学院,学习别人的案例来改变自己的管理行为,那么,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编辑成案例,来改变自己的行为呢?

人之所以会改变,是因为他得到了反馈。而坚持反思和复盘,才会产生效果;不坚持,就什么都不是。只有坚持,才能有惊人的威力。

过去,如果我做一件事情没效果,我会认为这件事情没用。而这一次,我做出一个全新的假设:反思日记一定是有用的,只是我没有做对。要把感受也写进去。坚持下去。人的进步和行为的改变,往往源自反馈。如果你不知道你的行为产生了什么影响,你是不会改进的。反思日记,是一个帮助我们主动对行为影响进行反馈的工具。好的习惯影响人生,把这个好习惯变成了主动的、持续的行为。

当我和其他人花了同样的时间、经历了同样的事情时,自己的收获和成长却和他人完全不一样。我慢慢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是来自年龄,甚至不是来自经验,而是来自经验总结、反思和升华的能力。

看到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黄金思维圈)——解决这类问题可能用到的规律是什么(比如相关临界知识)——决定采取的行动。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技巧

>>如实记录的价值:记录的时间跨度越长,就越可能让自己看到更深层的规律。我们常常没有办法从生活中学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超出了我们学习的视界。“视界”是指我们能够通过经验进行学习的视野界限。如果事情发生的原因和呈现结果之间的间隔时间太长,我们就很难从中学习。

>>记录帮助学习的第二个方面是:记录是一个主动思考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思考的更加仔细,记录自己当时的情绪、思考过程、外部环境条件等等。

>> 1.这件事情的目标是?2.在这个目标下,我当时考虑了哪些因素?现在看,这些因素合理吗?有遗漏吗?3.我当时为什么会这么考虑?各种因素中,哪个条件发生变化,结果可能不一样?4.最后的结果和我的预期之间有什么差距?为什么?

这个真的很重要,温故而知新,回顾反思调整。

>>提升学习能力的第二个重要方法是定期回顾。我将回顾分为三个层次:周/月度回顾,主要是微观层面审视解决问题的假设和效果;年度回顾,检视基本思维方式和灵感激发;五年以上回顾,探寻基本规律如何影响生活。

>> 1.本周或本月的目标与期望是什么?2.实际情况如何,比预期好还是不好?3.为什么?

•做得好的原因是什么?不好的原因是什么?•遇到的困难与障碍是什么?

>> 1.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状况。

2.用三条线索记录过去10年的关键事件。

•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家庭、公司或自己所在机构的重要事件

•发生在全局(组织之外,包括国家、世界)的重要事件

3.看看这些事件有什么关系,它们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我当时采取其他行动,可能有什么不同?在类似的背景下,其他人采取过什么行动?有什么值得我借鉴的?

>>深入思考问题的状态下,能够在多本书籍之间快速穿梭、寻求解决思路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才上网买书,等书到了,状态已经没有了。耽误的时间所造成的损失,可远比书贵。所以,我买书,是为了更快速地提高学习效率。

>>如果有某个我很喜欢的专家谈论我关心的话题,我明知过一段时间会有便宜的电子版视频,我可能也会花钱去现场。因为要了解对自己有价值的人和观点,现场感以及获取信息的速度都很重要。

(互动增进感情,联系,增进需求,认同,归属感)

李笑来每周专门拿礼物激励用户留言互动,就是要增加这种参与感和主人翁的情感体验。创造所谓的“氛围”;而氛围的形成是社群文化建立的标志,也是成员归属感的基础。每周拿出三天时间来回复用户问题,而且为了激励用户留言互动,每周还拿出一天时间发布获奖名单!从互动与陪伴中创建社群认同,带来营销红利。能够植入更多相关的产品。

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都是给定我们一个问题,去找出正确答案。而要培养预见性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多问“为什么”,掌握背后的规律,才能形成预见性。

>>也就是营销的最高境界——营销你的价值观,也就是营销你的why——你为什么存在。

这一点,在奢侈品行业有着尤其明显的表现。比如奢侈品手表的广告绝对不会仅仅说它走时多么准确;相反,他们会花很多时间告诉你关于这个品牌的故事。比如,有的品牌会不断地告诉你他们对手表品质的追求;而另一些品牌,会讲述在“二战”期间佩戴他们手表的飞行员有着如何勇敢冒险的经历,他们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等等。奢侈品品牌能够获得高额情感溢价的关键之一,是他们通过故事所传递的价值观。用今天的流行语说——他们卖的是情怀。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询问自己一个又一个“为什么”,你就能更好地思考问题。通过问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你开始获得普世的智慧,有更深刻的洞察力。

思考“关系”,而非“人和事物”,部分的性质通常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们的组织,它们组合起来的模式和形式,也就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不能老是停留在道德批判的表面,应当思考背后的系统问题。系统结构决定“部分”的行为。如果一件事,很吸引你,却不能给你带来任何有益的东西,一定要远离它。比如八卦新闻。

及时反馈,对系统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反馈非常重要,有反馈才能知道我们所出的位置,为下一步行动做好准备。要给自己的良好习惯做好正反馈机制,给自己的学习建立正反馈机制。过一段时间,做的比较好的话发自内心的夸奖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各位书友有什么好的建立正反馈的方法,欢迎留言。

>>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并非正确)。但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成为我们成就事业的助推剂,这一点却是普遍的经验共识。人脉对我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情感,提供情感慰藉;第二,信息,提供信息情报;第三,能力,分享资源能力。

>>从信息效率的角度看,你人脉关系中20%的非重复关系人在获取信息方面发挥着80%的作用。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信息和财富一样,从来不会均匀地传播。朋友就是要相互成就、互相支持。真正的人脉,应该是促成连接、促成信息交流的。事实上谁认识你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愿意帮助你。

如何加强与人的关系呢?

须花专门的时间和他们1对1的深入交流沟通。

真诚,永远是你赢得别人信任的好伙伴。

>>方法一:“自我暴露”,是指和别人分享你的一些小秘密,或者去分享一些不会在公开场合谈论的话题。自我暴露对于我们和别人快速建立信任非常有效。

>>方法二:互惠原理,要想让别人分享,首先我们要主动分享。

作为一个给予者,在和朋友沟通的过程中,有三个黄金问题必须要问。第一个是:我怎样才能帮到你?第二个是:你能给我什么建议吗?我们主动向别人寻求建议和帮助,既认可了别人的价值,也为自己带来创造新机会的可能。第三个是:你觉得这件事情还应当再去咨询谁?通过这个问题,可以获取新的人脉线索。有朋友帮你介绍朋友,沟通起来信任成本更低。

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往往是听“所有人”的意见,而不是自己独立思考和分析。这对吗?永远不要仅仅通过别人是否赚了大钱,来判断这件事情是否值得做。而这,却往往正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做法。

任何一个工作,都有高产值环节和低产值环节。提高效率的关键,就是找到高产值环节,并集中精力保证它的质量,而把低产值的环节外包出去!

节目的核心步骤第一步,把工作流程进行分解;第二步,找到最影响说书质量的环节。

不追热点,关注经典。

预见性策略不能预见所有事情,但是能在重要而可预见的事情上给你帮助,你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优势。


评价:

所谓临界知识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而这个能力其实不是通过看书得到的,更多的是需要在不断的反复的实践中总结分析得来的。

(无非是告诉你,提高实践能力,行动能力,执行力,要做到知行合一,古人也早就说过,可做到很难,这些成功学,什么深度认知,管理学,其实很多东西古人早就说过,现在的人再改头换面,翻译成现代汉语,自己加工一下看着让人醍醐灌顶,实际上还是自己读的少,思考的少,行动的少罢了。)

(奔着实践,实战的目标去学习。

任何没有实践,实战的学习都是假学习。

任何学习之后没有对你原有实践,实战能力有所改变的学习仍然是假学习。)

反思日志倒是不错,建议实行每周反思总结,我正在做。

这本书读着很一般般,没有想象的那样惊艳,所以精华基本都在这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