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香港杂想(二)

前一篇比较随性地谈了自己对到港后看到的某些行为的看法,纯属个人想法,无关正确与否,成熟与否。


本次的游学最主要的当然还是了解香港教育,得到一些值得实践的启示。从10号到今天,我们在三天时间里走过了基督教青年会书院,香港大学,圣道学校,青年会小学和青年会中学。所到之处,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冲击,启发了自己的教育思维。

摄于青年会书院大厅

以上学校,包括了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包括了有钱有资源的直资学校(接受政府部分津贴并且可以自主收费),在资金和资源上比较受限的资助学校(不得收费,只有政府的津贴),还有专收中度智障的特殊学校。首先,说说共性吧!


1. 外部环境体现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

无论是小学还是高中,这几所学校的校园里最美的风景都是墙壁和走廊,随处摆放着学生的美术作品,创意手工,科技创新模型。这样的布置充分说明学校对艺术教育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并提供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各显所长。当学校把学生作品当作骄傲展示出来时,我想,每个学生都会受到强烈的鼓舞的吧!

图片发自App

教室内部布置得很温馨,墙上贴了所有师生的照片和个人简介,构成了“我们这一班”。无形之中,班级文化和标志已经形成了。有一所学校,青年会小学,有一面很独特的墙。墙上贴了全校老师两个或三个一起合拍的照片,每个老师都穿着同样的衣服,表情可爱,特别开心。这样的一面墙,让人看着特别舒服,也特别温暖。当学生看到这样的老师面貌,想必也是同样的感受。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学校的校舍颜色基本上是暖色系,没有压力感,给人以“家”的感觉。但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这想必是考虑到学生不同心理阶段的喜恶的缘故。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这一方面给我挺大的启示,我真切地认识到了自己应该或必须要做的事——通过营造外部环境,创设班级文化。说的通俗点,就是好好布置自己的教室,把教室当成“家”来装点,从而建立班级文化,强化班集体意识。不仅如此,还可以充分利用空间,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比如,在走廊上可以张贴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小卡片。英语科的话,就可以制作“错句更正卡片”,悬挂在楼梯上或者是走廊墙壁上,这样起到一个不断提醒的作用,润物细无声地达到教学目的。

青年会书院楼梯文化

2.从语言到行为,尊重每一个学生。

在青年会书院,一个接待的女老师跟我交流的时候提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很多时候,是我们的学生要求学校应该有什么,然后我们再去想办法满足他们的需求,尽量能够实现。” 青年会书院是香港STEM教育的领航学校,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意识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他们的学生在电脑科技方面的能力很强。我认为这是和学校尊重学生想法的这种理念有关系的。假设学生发出的声音,不会被听见,不会被重视,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不会想开口,不会再有想法。何谈创新意识?何谈问题解决能力?

图片发自App

在特殊教育学校——圣道学校,我们被感动得落泪了,说直接的,我们是被学校和老师对特殊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感动的。于我而言,我更多的是因为惭愧而落泪。他们不是只说大话,宣扬尊重,而是落实到了真正的行动中。他们为特殊学生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教育,教他们一技之长,还通过各种艺术教育让每个孩子大放光彩,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可以看得到的未来和过的上的自理生活。当我看到台上几个很不同于常人的孩子能够自信、专注、完美地表演打击乐时,我偷偷地看着他们正在微笑的老师,心里默默地说:“你们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可爱的老师!”

特殊学生表演
图片发自App

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不应是只有语言,更让人信服的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尊重,是听见孩子,看到孩子,理解孩子,不管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始终相信他有他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而老师存在的最大的意义就是帮助每一个他找到独独属于他的价值,让他发光发热。

我真的很惭愧,很羞愧。知耻而后勇,任重而道远,今后知行合一,少说多做,请自己努力用行动证明自己为师的生命价值,从尊重遇到的每一个生命开始。

慢慢写慢慢写,今夜又晚了。明日继续……

青年会中学合照


青年会小学食堂合影

你可能感兴趣的:(再遇香港杂想(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