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蕴六处的无我』六处的顿悟渐修

罗邦聪    导师  著

法本正在结缘请购中
        眼、色缘生眼识,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欲修如来厌、不厌俱离,舍心住,正念正智。

        正见无我的体认,是见苦缘起来扫离一切的妄执。故有厌不厌都舍离,执著、不执著都舍离,这是善于修习正见的离名相。有禅诗云:“离名离相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舍心住正是纯熟修习的无须磨!

        可意即是顺心合意、欣乐欢喜。此处是眼色生眼识,生可意不可意、可不可意,观察内心喜欢不喜欢、厌离不厌离。有些内心产生喜欢,有些内心产生不喜欢,都需要如实的了知。喜欢的不可以去接受,以不迎的姿态来确认这份苦缘起,仅做正见无我的观察;对于喜欢的尘境内心若有抗拒,这也便是石头压草,没有如实了知五蕴的无常生灭。不喜欢也不需要逃避,需要清楚观察内心对于不喜欢到底是如何的反应;不喜欢或不顺心的尘境同样需要行人的直视,以不拒的心态来了达生灭观。这样去观察身心的种种,而立于身见苦无常上的正观,这就是如实知。

        如实的对身心开展了知,还五蕴身心一份无常的本来面目,还这份身见苦的真实进而安住于八正道中的坚定无我。若有抗拒时需要清楚了知,若有染着时也需要即刻明觉,不论身心或动或静,都需要行人的关照当中,进行如实观察。如实知内在的执著染爱,知苦无常的事实而舍离一切身见的执取,这即是知苦了苦。然这份修学需要行人舍离五欲、降伏五盖,以此静定的基础作为动静观察的前提。身心若无降伏五盖的经验,一般有情也便难免陷溺于散乱妄想中而难以开展如实知见。

        眼根触色尘生眼识,缘喜贪心生染着,对各种色相产生可意、不可意、可意不可意等受、想、思。这些都是无常的生灭、当体即空的现象。这些也都是由缘而生的无常生灭现象,如梦幻泡影。如梦!梦有没有体?这也是五蕴假合而已,梦里说梦两重虚!犹如水面上的泡沫,波浪间碰撞浮出的水泡,是即生即灭的现象。此中无体,因缘假合,当下即是能所俱泯。故眼睛所见的当下产生的受、想、思,也仅是一个因缘假合的现象,无常生灭的当下正在生灭无常着!

        例如弹指声,指声即响即逝。当听到响声的时候,这份弹指声在听到的当下已经灭去了。离过去与未来,这份当下也是缘起的现象。每份当下都在无常的迁变,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成为过去,当下是不存在的实在。当下顺心合意的一切感受、想法也都是无常的磨灭现象。

        因为无常,每份执着或是感受也都是留不住的生灭。所有在乎的都在乎不了,想怎么抓也抓不得!在无常法流面前,由不得在乎不在乎,由不得做不做主,都随顺于生灭的无常。当人生经历过一番起起落落的时候,或许在浮浮沉沉中能把法提起来。当这样去体会法的时候,人生已经不存在离与不离,知道真相就是这样子。弹指的刹那,声音已经过去了,这就是真相!

        通达缘起的流转与还灭,眼见色的当下契入是的性空。那是因为对苦无常的深刻体会,能真正的由正见引发而契入到无我。对无我有深刻的体会。一切都是缘起的性空,这需要用生命去感受。

        有情的生命,就是这么一个缘起的现象。需要行人在生活当中不断地历练,在每份现象的当下认真体察。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嚐味,身觉触,意识法,都需要开展如实知见,体会此中无我、无我所、不相在。当趋向于法的趋向成为生命的惯习时,关于舍与不舍、厌与不厌的问题是自然而然的俱舍、俱离,将不存在舍与不舍、修与不修的妄执。直接契入,入不二门。

        眼见色、耳听声都可以如此的契入。根尘相触而产生受想思,若是行人如实了知当下身心的生灭现象,也便能正视当下身心的根尘生灭,由此生厌、离欲而无执于根尘相触,故六尘境相对于身心无任何的影响,尘境影响不了身心对生灭的体会,更是这份尘境的当下便是生灭。行人若是如此的观察,禅修的时候也便不受尘境的干扰,即便外环境如此的嘈杂,也影响不了身心的法次法向。

        当下的身心无时无刻不在根尘相触,六根都在唱戏。修行,作为一名观戏者,仅是于一旁的看戏。戏是戏而无执的自己始终是无执,再怎样精彩的舞台都影响不了无执的心境,因为心意已经透视它并念念趋向于舍。只有全部地趋向舍离的境界,心意才能无所取着,连“厌离、不厌离”都舍离净尽。论脱开或不脱开,即便是脱开不脱开都已经落在第二念了。当下就是这么回事,本来就是如此,这份如实了知是当下的明确。根尘相触的当下生已尽灭,尽灭是全部灭尽,生的当下即是灭。

        佛法的实践需要行人将世尊的开示如实的放在心中,如此于修学中也便似有世尊的指导。对于修学的方向也便会有一份坚定,对于修行的目的更像明月一样的洁净明白。于修行的过程中,都会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不会被世间的尘境迷惑、不会被这些妄想左右、不会被这些执着束缚。任何的浮云、任何的欲望、任何的念头,也都能如实知见而不扰乱身心。

——摘选自《五蕴六处的无我》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蕴六处的无我』六处的顿悟渐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