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捕捉儿童敏感期》分享

作为父母,我们是否都知道,婴儿刚出生时喜欢看黑白相界的地方,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彩球?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为什么那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他为什么不断扔掉手里的东西,你捡起来递给他,他会再扔掉?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这一切的背后,就是孙瑞雪的《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中给我们揭示的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她将我们的谜团一个个解开。

什么是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如果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以孙瑞雪为首的幼儿教育专家团队,经过十年的教育实践,发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还发现,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0~2岁半,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会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喜欢处在有声音的环境中;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怕、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模仿语言,从一个词或一应一答开始;重复模仿动作;有自我意识,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等;喜欢玩水、玩沙,时间段很长;出现审美,要求事物或用具必须完整。

生命的器官严格执行着“用进废退”的原则,在各个敏感期,如果儿童受到干扰和阻碍,不能正常使用他们的身体的各种功能,相关的功能就会丧失。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婴儿开始使用口和手时,成人的干涉就开始了,这种干涉起初还限于一些老人、低年龄保姆和少数无知的父母,随着幼儿的活动越来越频繁,成人的干涉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厉害。这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儿童,他们的心智是残缺的,当他们长大成人,当了父母,很可能接着干涉自己的下一代,成为一个残缺大循环。

我们仔细回想,就会发现,八九个月的孩子喜欢用手扣东西,捏东西,一切能到手的东西都去抓捏,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三指抓,二指抓,童年期锻炼用手非常重要,我们常看到很多成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按键,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不会拴绳索,这都和他们童年手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

7个月幼儿开始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孩子拒绝坐,不断要妈妈拉着双手跳,慢慢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走,这时,我们成人就应该放弃自己的走路节奏、生活节奏去配合孩子,让孩子在敏感期内得到充分、良好的发展。

当走的能力发展起来时,孩子可能会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寻找慰藉、爱意和温情,这就是我们发现孩子会走了,却反而要我们抱他的原因,如果我们不了解走的敏感期,就会说“你会走了,怎么还让人抱呀?”

上下坡是每个孩子都有的重要敏感期,是走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现;孩子还喜欢扔东西,重复地扔,从不厌烦;喜欢在草地上打滚等等,这都是儿童通过物体的位置、物体的运动探索空间,由此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但生活中,儿童对空间的探索常常不被家长所了解,家长不知道敏感期这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自然也不知道有一个探索空间的敏感期。探索空间的敏感期在一岁前出现,儿童通过抛洒、移动物体探索空间,感知他和物品、空间之间的关系,把里面的东西取出来,把外面的东西塞进去,是幼儿认知空间的最初过程。

我们一定不会忘了孩子小时候无穷无尽的“为什么”,问得我们没有招架之功,这些为什么经常连续成串,每一个为什么引导一种因果关系,成串的为什么引导一个因果链条,因果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当儿童用语言探索逻辑关系时,就发出一连串的“为什么”。“为什么”也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一种表现,我们一定要做正确、简洁的解答。

在1岁半到2岁左右时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会特别专注、认真,长时间的注意细微事物,如果我们了解这个敏感期,就不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对于培养孩子的专注、耐心是非常重要的,遗憾的是,我们都错失了。

儿童需要自我发展,这发展需要环境,我们要为儿童自然地设计环境和提供环境,使我们提供的环境和帮助在无意识中使儿童不断发展,我们在叫孩子时,一定先观察孩子正在干什么,不然就会打断孩子。

儿童对音乐和绘画有着天然的直觉,音乐的敏感期呈现螺旋状发展,幼儿在2岁时就能把握好节奏,我们经常会发现音乐响起时,幼儿会跟着动起来。

我们还发现,上楼梯不能大人先上,否则必须退回来;有客人来访,听到门铃声必须是孩子来开门,如果成人开了,他会哭着要求大人出去,重新再开一次;剥糖时孩子要自己剥,如果大人把糖纸撕开,孩子会愤怒地扔掉它,要求重来一颗……

这都是儿童的执拗表现,我们常常认为是儿童“任性”和“胡闹”,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儿童的心理活动是有秩序的,当他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也就是我们会看到孩子特别执拗。其实,幼儿对秩序的要求起初并未达到执拗的程度,一开始他会不安、哭闹,随着自我的逐渐形成,他将这一秩序上升到意识层面,才开始变得执拗、不妥协。要解决儿童地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变通是关键,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我们去不断尝试发现。

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孩子做事要求完美,比如端水时洒出一滴就很痛苦;饼干不能少一角;吃的苹果上不能有斑点等等。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地要求: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人人都要遵守;香蕉皮必须扔到垃圾桶里,没有垃圾桶就必须拿着;红灯亮了,即使马路上一辆车没有也不能过马路,已经过了必须退回来,退回来还要责问,谁叫你这样做了!对秩序的追求上升到对审美的追求后,儿童就开始能敏锐地感知环境和氛围的变化。

儿童的每一个新动作都是探索,每一个新动作的成功都是探索的成功,对正常儿童来说,各种各样的探索和探索的乐趣组成了他们的生活内容。有问题的儿童,比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地、自闭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造成的。

孩子还有口腔敏感期,在半岁左右来临,最常见孩子吸吮手指,有时是一个指头一个指头轮流塞进嘴里,有时五个手指一同塞进去;还有把勺子放在嘴里不停地咬,不停地从嘴里伸进去拿出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孩子在争夺物品,家长强行让孩子把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弄得很糟糕等等,对于物品的所有权问题,我们要明白也要让孩子明白: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我们不能强迫孩子放弃自己的东西,如果强制让儿童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地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分享变成了交换,或者是占有。我们要帮助儿童建立这个原则并形成秩序,让孩子真正体会分享的乐趣,从而把分享变成一种快乐和良好的品质。

儿童还向往神通广大,什么孙悟空、奥特曼等,收集有关的书籍、画册,反复看相关电视剧,想像神,编织神的神话,希望神在现实中出现,期待自己就是神,当儿童不能把自己和故事分开时,就会认为自己就是那个神。这是儿童正处在身份确定的敏感期,他会选择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儿童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等这个敏感期过了,你再这样叫他,他可能还不高兴,会说:“我就是我。”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度过人类的童话期,帮他走向成人。

我们是否记得,有一个阶段,你说什么孩子就会重复你的话,乐此不疲,还对你做鬼脸,这是儿童日常语言建设的敏感期,儿童会模仿口语、练习口语、感觉语言的音韵,不断重复使用语言,在使用中把语言内化。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成人要说文明的、规范的、准确的、富有美感的口语。

2岁半——3岁,儿童开始将自己的认知感觉同语言配对;自我意识产生——私有意识产生,明确指明“这是我的。”;开始认识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阶段,一些滞后的敏感期就会出现:攀爬楼梯的敏感期;口的敏感期;执拗期等,这时孩子需要我们全心全意去陪伴,同时我们还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然而和谐的环境,一个有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

我们一度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哭几个月是正常的,孩子为不去幼儿园用尽手段,声嘶力竭地哭、苦苦哀求,这都没有引起我们家长的思考,这是最严峻的问题——家长认为儿童的哭泣是无价值的,殊不知一次又一次,当儿童在绝望中被留下时,他内心深处就只有恐惧、无助、不安,后续心理有可能出现问题。

还有,我们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不听话就送你上幼儿园。”在这种暗示下,幼儿园在孩子心目中成了一个可怕的去处,孩子自然不想去幼儿园了;家庭成员之间意见不和或产生矛盾,一定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争论,不然会使孩子处在不安和焦虑中,承受来自好几个方面的拉力,这无疑对孩子成长不利。

我们还认为,独立性是培养出来的,更有人认为,把孩子在很小年龄全托出去是培养独立的一种方法,实际上人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走向了独立,婴儿脱离母体就意味着他不再依赖妈妈的身体而存活。6个月时,婴儿的胃里开始产生消化食物地酶,在独立之路上婴儿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他不再依赖母乳而生存。1岁时,婴儿开始独立行走。2岁时,婴儿开始对他人说“不”,在意志上想把自我和他人区分开来,这个“不”是人生中第一个独立宣言。3岁~6岁期间,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个真实的、区别于他人的内在秩序,在意志、情感、思想上奠定了独立的基础。

3岁~4岁: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推倒,再重垒,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开始对色彩产生感觉和认识,并开始在生活中找寻不同的颜色;开始对句子表达的意思感兴趣,并重复或模仿他人地话;追求完美——从审美发展到了对事物完美的追求;真正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工具;开始强烈感觉占有、支配自己所属物的快乐;开始罗辑思维。

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异性朋友的敏感期,就好像童年在为未来的成人做准备。如果孩子能顺利度过这个敏感期,到了小学、中学阶段,他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就会理性、客观、包容。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等孩子青春期到来时,因为生理的原因再去面对这个问题,他们的心智可能已经变得有点混乱了。对儿童来说,异性朋友的敏感期是纯心理和精神性的。她使儿童变得向上、助人、自爱、自觉,使儿童的心理意识和社会意识“上个台阶”。

如果我们满足儿童敏感期的需求,儿童就会表现出:天才的创作智慧;无与伦比的热情、兴趣和意志力;迅速发展的认知能力和技能;得到满足之后人格状态的宁静、和谐和顺从;建构巨大的潜力。

痴迷,热忱的状态,使儿童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使儿童深入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最终改造和创造事物。它又能净化儿童地心灵,让儿童发现非凡的美。当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时,他会既认真,又负责,又彻底,他的举动真的会让我们心醉。

在情感的体验上,儿童比成人更敏感、更细腻,当儿童3、4岁时,对于和父母尤其是母亲分离时,会焦虑,会不安,到了5岁左右,儿童有了情感的理解力,如果父母不来幼儿园接他,他会认为这是一个爱他或不爱他的问题,会把事放在心里,这一放就有了心事。

4岁~5岁,人际关系敏感期度过后才真正展开,最早要和父母结婚,之后会“爱上”一个伙伴;开始询问自己从何处来?不仅开始表达情感,而且关注别人是否爱他;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事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朋友并开始相互依恋;开始对自我和环境有审美要求,尤其女孩会对自己的衣着和服饰产生浓厚兴趣。我们要给到孩子爱和自由,让他在爱和自由中,体验所有甜蜜和快乐的感觉。

大多数儿童到四岁时,都会出现音乐的敏感期,如果在音乐敏感期到来时,顺其自然地发掘孩子的音乐天赋,他们可能不用家长逼,自己就会去练;即使他们后来没有学什么乐器,但如果具备了良好的乐感和鉴赏力,比起那些把拉琴当成拉大锯的痛苦的孩子,他们对音乐的感觉也要好很多。儿童的敏感期还有好多,这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了解。

5岁~6岁:选择伙伴的倾向性非常明显;对符号、书写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对数的序列、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产生兴趣;开始积极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喜欢遵守和共同建立规则,形成合作意识;开始热烈地吸收一切来自自然界的知识。

6岁以上:会对理财感兴趣,还会深入思考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去处理问题;会通过实验发现事物的秘密,认识客观事物。这时我们成人不随意打扰孩子就最好,当需要成人帮助时,他们会跟大人说的。

敏感期到来时,儿童都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他会一直去做他感兴趣的事,其它对他来说都不存在,孩子需要的只是我们的保护,而不是用我们旧有的所谓经验和想法去破坏。

蒙台梭利说,是儿童教我们爱和怎样去爱,是孩子把天使之光带到人间,但只有内心有爱的人,才会收到启导。

细细想来,我们有多少人了解儿童,知道儿童心里的秘密。每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发展轨道,如果我们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和一些自认为正确的想法干涉孩子的生活,给孩子设计未来,这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另外,我们要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是在犯错误和改正错误中成长的。让知识和现实紧密结合,知识就是现实,现实就是知识。让孩子因他自身的发展而充满创造性。

唤醒孩子内在的东西,孩子就会腾飞。爱孩子就让孩子快乐,孩子快乐了就会正常成长;爱孩子,就给孩子真正的爱、无条件的爱,和孩子一起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捕捉儿童敏感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