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

作者:廖某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309820/answer/3534267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共情,又称为同理心、换位思考、神入,指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就算是自己的看法与人不同时,也能够理解对方在心理、情绪或行为上的反应,但能够理解并感同身受对方的反应并不代表是认同对方的行为。引用自维基百科。 也就是说,共情是在双方有交流的前提之下才发生的。他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性质类的方式,是以人际交往为前提的。所以共情过强会产生社交障碍?恐怕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在人际交往之中如果双方都能够良好,甚至高度的共情,我相信那样子的交流将会是很愉快的。因为我们各有自己的观点,意识到我们是独立的个体,也有独立的想法。同时,也尊重对方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所拥有的那些独立的想法,我尊重,但不代表全盘认同。我想,这才是共情吧。 所以我尊重 @秦暮河 朋友的观点,但依我个人看来,这位朋友所提及到的自身经历,更多的像是一种比较强的观察力、洞察力、感受力,又或者是认知同理心(确定他人的想法、感觉、动机、意图、行为方面的能力)。比较不像是广义上说的共情。 最后,其实这些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有的人天生某种能力会比较强,有的人也可以通过后天补救一点。会不会有的人天生共情能力很强,但他不喜欢社交呢?我看还是有可能的。但共情能力强至少不是导致社交障碍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看自己怎么运用而已,这些能力本身是不会导致什么的,而你怎么运用,何时运用,怎么看待运用后的结果才是关键。


(该段论点均来自于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 首先焦虑的产生来自于我们接触到跟自己对自己看法不一致的信息,有的人可以接受这些信息,例如别人不喜欢你;而有的人则不能接受,这样焦虑将无法缓解,有的人会通过防御机制来应对,但是也治不了根。 那为何面对焦虑各人的反应不同呢?这种原因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有条件积极关注”的行为。意思是父母只在孩子完成他们期望的时候爱孩子、满足孩子,一旦对孩子不满就会隐藏他们的爱。这样孩子就会自动的逃避自己的缺点,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自我只选择性的接纳和看见被赞同的那部分人格。但是缺点确是真实存在的。这种行为就延续到了长大后 作者:Daisylaw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309820/answer/155716048

我建议要接纳自己的一切优缺点,并相信自己能做得更好,自信的面对人际交往。这也是罗杰斯式心理学治疗师普遍采取的方法。

共情能力分为多个层次,通过训练完全可以提高人的共情能力。 今天为了便于大家更好的提供共情能力,就说两个层次,低级共情和高级共情,这两个区分,不再有大的跨度。 低级共情包含:问题、安慰、否认或建议; 高级共情包含:理解、指导和行动措施; 举个例子: 我很怕和我爸爸沟通,每次沟通都是吵架。 共情:多试几次总会行得通的(安慰和否认)(X) 你下次多听听你爸爸说什么?(建议)(X) 为什么你们会吵架(问题) (X) 高级共情:从你的话里我感觉你好像很沮丧,你希望跟你父亲更好的相处,也许你可以试试,先听听你父亲的理由,然后再向你父亲表达自己的感受,你觉得呢? 良好的共情是有模式的:情绪的确认+理解+不足之处+建议+询问(尊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