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史志办 吴建平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字公瑾,几百年来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他的风流倜傥,还因他的“小鸡肚肠。
事实果真如此吗?话说,周瑜来到京口,向已是东吴掌权人的孙权当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这是一盘大棋。他说,现在曹操虽然一枝独大,但是因为刚刚在赤壁那里吃了大败仗,眼下,他最怕的是内部发生不稳定,想的是“稳定压倒一切”,所以不会急着和我们东吴对着干的,现在老曹的当务之急是整治内部事务,要稳定军心民心,而我们东吴正好趁着这个国际环境有利的机会搞个西部大开发什么的大战略大宏图。为了让您放心,您可以让我和孙瑜在一起,我和孙瑜共同进攻益州的刘璋,顺带,连张鲁那个邪教组织也一同拿下,把汉中也纳入我们东吴的版图,然后我们就可以和西北部的马超搞好关系,结盟团结在一起,向曹丞相再叫板一次。到那时,马超从西部出击,我们从襄阳进攻,两面夹击,想那曹操老匹夫,就算他有再多的门板也是挡不住的。
您听听这个计划,一看就知道是个可行性非常强的计划,如果这个计划真的实现了,以后所有三国的故事都得统统改写,甚至也不见得再有三国鼎立之类的历史了。而且为了保证这个计划能够实施,心思缜密的周瑜,最大限度的做到了让孙权在心底里对他放心,他安排了这几条,可以算得上是实施这个计划的细则了。第一条,让孙权的堂兄孙瑜做自己的搭档,那意思就是说,你孙家有个人来监视我周瑜了,我周公瑾就不可能搞所谓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一套,更不可能在外独自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和势力范围,成为新的一个山大王;第二条,打下益州以后,我周瑜立刻返回江东,绝不在外专擅兵权,不会把益州变成我自己的根据地,从根本上断了自己的后路;第三条,我回来以后,和主公您一起率部攻取襄阳,表示我周公瑾的心想主公、一心为东吴的那份赤胆忠诚。
这种建议提出来,你说孙权能不动心吗?那是必须的嘛!理由很简单呢,一是诱惑无限大,谁不想把自家的蛋糕做大呢?谁不想把自已的势力做强呢?二是周公瑾把自己的退路都给堵死了,颇有为了东吴大业不成功便成仁的勇气和魄力。这么好的人,这么好的计划,搁谁身上谁不动心呢,更何况是壮志满怀的孙权呢!在中华文化的政治圈里办点事真的是很难的,想要做好一件事,首先得把自己摆平了,要给主人一种无私心、无图谋的感觉,这就是悲剧。今时今日的周公瑾当然知晓其中的道理,因而他自然就和当年秦国灭楚国之前的王翦是何其的相似,当年的秦王批准了王翦的军事行动,今时今日的孙权当然也不可能例外,于是,他大手一挥,“行!批准!公瑾,你就回去好好的准备吧”。
为了增加这次出征的成功率,也顺便找个炮灰,找个堵枪眼的,孙权还特意知会了自己的好妹夫刘备,亲情亲友有时在玩弄政治或争名夺利者面前是没有半点尊严和力量的,“这一次出征是一次机会,刘备啊,你也得跟着来”。听听那口气,哪是商量啊,就是发个通知让你知晓而已嘛,一副霸凌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嘴脸。面对孙权方面提出的霸王条款,刘备是人在屋檐下实在抬不起头啊,他被出征的同时,心里是一万个不乐意啊。他怎么不知道啊,这一趟如果东吴出征益州,最后拼命的是自己,得地盘最少的肯定也是自己,搞不好自己就是先锋,周瑜就是想看自己和刘备张鲁二虎相争,东吴坐等渔翁之利,最后双方都拼光实力了,然后东吴大军一拥而入,把地盘全给占了,顺带的把刘备的势力给灭掉。这个一石二鸟、借力打力的策略,真愧周瑜想得出,对此,孙权当然高兴,而刘备自然胸闷得很呢!怪只怪自己的胳膊没人家粗、力道没人家大呢,只能做人家的小弟了!
这种借力打力趁机自己得利的计划在周瑜那儿是轻车熟路,不知道做过几次了,再正常不过了。于是刘备就召集了自己的部下,希望平时跟随自己的手下幕僚们可以给自己出一个既可以不出征,又可以不招惹自己大舅哥的两全其美的方案。刘备部下的荆州主簿殷观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如果东吴一旦发兵征战蜀国,则我方前有刘璋后有孙权,夹在中间真是进退两难呀,如今之计,唯有主公面上先答应孙权征蜀,然后,再派遣能干的使者向孙权说明自己当下的难处,指出我方刚刚占领几个郡,已是劳累不堪不能轻易兴师动众。孙权方面若听说我方拒绝用兵,那他也一定不敢越过我们的辖区去独自征蜀的。你还别说,刘备就真的听了殷观的建议,马上派遣能说会道的使者向孙权说明自己不出兵的理由原委,最后证明孙权果然没有出兵。啊,不会吧?难道说孙权怕双臂过膝的妹夫刘备会怕到这个程度吗?真的就不敢逆长江而上,穿过刘备的辖区去打四川?不可能吧?
对,没错,确实不是殷观的主意奏效了,而是孙权方面突发状况了。确切来说,是周瑜出事了。周瑜是个做事认真果敢、雷厉风行的人,他的征蜀建议得到孙权的肯定之后,立刻转身出发了,可是望着渐行渐远周瑜的背影,孙权却隐隐感到有种不祥,心里顿时萌生了一种不安,当时他心里可能是在想,会不会周瑜这一去就永远不回来了,占据益州之后变成一股新的力量与自己对抗。可是到了后来,孙权才明白自己的不安是来自于潜意识当中看到了周瑜的背影,并从背影当中看出了病态。而这种业已存在着的病态,正是死亡的影子。
周公瑾是个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他什么都好,人品模样好,性格脾气好,音乐素养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周瑜即便酒醉人不醒,但也能分辨出哪个音律弹错了的程度。还有,军事才能好,老婆小乔也很好,想那大乔、小乔出嫁时的情景是多么的激动眼红,世上真的没有十全十美,周瑜就唯独有一样身体不好。现实中,成就一番事业要靠天时、地利、人和外,身体的健康状况很重要,有能力没体力会很无奈的。他的计划很雄伟,但身体却一点不争气,正准备去实施这个计划的时候,包袱还没打好呢,身体就开始病了。从京口到江陵,有1000多里地,在当时靠两条腿走的,有匹马骑已是不得了了,当然,周公瑾是骑马的,但这也要走上五六天,即便借用马力,这五六天的时间足以发生很多的事情,例如累倒,例如生病,例如死亡。在回去的路上,周瑜突然重病,而这一病就再也没有好起来。史料记载,建安15年,周瑜倒于巴丘病卒,也就是说周瑜在路上患病,最后病逝于巴丘,终年36岁。巴丘就是今时今日湖南的岳阳。真是壮士出征未捷身先死,可悲可痛。
在我们后世人的印象当中,赤壁之战最出彩的人物是诸葛亮,而周瑜呢,最多只能算是一片绿叶,而且这片绿叶呢,还是一个心眼儿比针眼还小的猥琐男。这完全是仰仗于《三国演义》文学魅力之强大呀,小说嘛,更何况罗贯中老先生的笔力又是如此的强劲润滑,舌战群儒、巧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一个一个令人拍案称绝的智慧故事,树立了诸葛亮中国智慧男神的形象。在《三国演义》当中,周瑜虽然也算是有点小聪明,但总是慢诸葛亮半拍,每出一个妙计都会被诸葛亮识破。不仅如此,《三国演义》还写周瑜是心胸狭隘、气量如豆,总想占据上风,但总被诸葛亮算计,结果一次一次的被气得剑伤复发,最后周瑜悲呼一句“既生瑜、何生亮!”气绝而亡,这就是著名的三气周瑜。
时至今日,“既生瑜,何生亮!”这一感叹让多少遭遇职场劲敌的人心有戚戚,恨命运不公、怪机遇不佳呢。可惜啊,以上说到的孔明的出彩之处都不是诸葛亮的亮点,是罗贯中老师的偏颇而硬加给诸葛亮的。在诸葛亮没有舌战群儒过,真实的史料应该是鲁肃,东风也不是他借的,草船借箭,那是孙权做的事,因为孙权同样聪明,就连曹操都认为孙权心智聪慧,对别人说过“做人要学孙仲谋”。至于三气周瑜嘛,更是完全不靠谱,三气周瑜只是小说家妙笔生花而已,陈寿老先生的《三国志》记载的当时的周瑜根本不是如此小鸡肚肠、心胸狭隘之人,史志与小说的区别就是那么的大、那么的悬殊。当时周瑜是东吴大都督,是赤壁之战的总指挥,深知孙刘联盟的重要性。始终将东吴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他怎么可能成天想着要杀掉诸葛亮,为人的格局不可能这么的小,如此的狭隘。在同盟内部制造不和谐呢?周瑜是政治上的年青老资格,他比诸葛亮年长六岁,步入政坛的时间也比他早很多。周瑜20岁刚出头就踏入戎马行列了,在孙策渡江时已经立下汗马功劳了,赤壁之战前就已经是孙权集团总管兵权的人,权倾东吴啊。周瑜辅助孙策创业的时候,诸葛亮还在隐居当宅男呢,江湖上根本不知道还有一个叫诸葛孔明的人呢!。赤壁之战时,当时28岁的诸葛亮才出山一年,寸功未立。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才被刘备拜为军师中郎将,而这个职位周瑜十年前就已经得到了,当时他被拜为建威中郎将。除了做刘备的特使出使东吴联络合纵之外,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当中,并没有发挥什么重要的作用,最多算是刘备这一方的幕后英雄,而且是英雄之一,而非唯一英雄。其实这也不难想象,当他才刚刚走出隆中,结束农民生涯没几天,属于职场新人、小鲜肉一个,寸功未立,位卑名微。在民间特别是在隆中的村内村外、庄前庄后或许知道诸葛亮的人可能不少,但是在政坛根本没有多少人知晓诸葛亮的名字,一则可能他的确隐居得很隐蔽,另一则或许他当时真的资历很浅,社会知晓度尚低,尚未“墙内开花墙外香”。诸葛亮根本没资格和周瑜竞争,若真想比,那肯定是要被周公瑾摔过好几条马路不可的。你看刘备见周瑜都要提前预约的,就像现在大企业里的员工拜见集团老大董事长一样,而且见面以后,周瑜对刘备还是爱答不理的。而诸葛亮呢,这个时候只不过是站在刘备身后的一个谋士,干着拎个包、提个壶、牵个马等活计的角色,他真是想说话的资格都没有,如果一定要在周瑜和诸葛亮当中选一个五星级的男人的话,那么不好意思,只能选周瑜,诸葛亮连门儿都没有,哪怕心有不甘、心有不舍。
周瑜之死无疑是江东的重大损失,完全可以下东吴半旗以示举国致哀的。最悲伤的要数孙权,孙权听到这个消息是放声大哭,说:“周公瑾去世了,我孙权以后还可以靠谁呀?”你看看,周瑜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啊!19年之后,孙权称帝了,而在那个时候,他依然没有忘记为东吴建国奠基的周瑜,对文武百官说了一句,若不是周公瑾,我是不能称帝的。你听听,这句话的评价有多高啊,直接把自已能称帝与周公瑾曾经作出的贡献等同起来。
孙权说这话一点不夸张,因为孙权的地位确实就是周公瑾给捧起来的。想当初孙权刚刚接班的时候,他的头衔还仅仅是个将军而已,部下的将领和宾客们对他的礼节还相对比较简单,大家称兄道弟,没什么讲究的。领导主动和群众打成一片固然是好的,显示出的是亲民,但是反过来,群众和领导打成一片,那就大大的不妥啦,长此以往,领导的威信何来呀!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和群众保持距离,神神秘秘的,让人觉得天威难测,这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人么。当然,这种作派只能是在封建王朝,在当下清明社会是绝对行不通的,因为我们现在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
这方面,孙权当然是懂得,但是刚刚掌权,手下骄兵悍将个个都是元老,自己的资历只能算小字辈,实在是没资格耍大牌的么。而这个时候最懂游戏规则的是周瑜,周瑜和孙策是铁哥们,而吴夫人也让孙权把周瑜当哥哥看待,按说周瑜资格够老,但是他却很谦虚,规矩意识也很高,对自己的定位也很清醒正确,对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关系界定是非常清楚的。大庭广众之下,他从来没有当孙权是自己的兄弟,而是直接当领导,处处于臣僚的礼仪,尊重孙权,恭恭敬敬、规规矩矩、一丝不苟。样子罢在面前,这让大家都看明白了,老资格的周瑜都如此尊重领导,其他人你还能说什么呀?孙权的地位自然就巩固多了。
除了尊重领导,还尊重领导手下的老将,体现自己平易近人的风范,比如对程普。虽说程普表面上是周瑜的副手,但是程老将军仗着自己年龄比周瑜大,资格比周瑜老,平时经常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摆老腔、摆老资格的样子,认为自己走的桥比周瑜走的路还长,所以倚老卖老,多次耍老资格,当众凌辱周瑜。有那么一条不成文的官场的定律,要想让自己死得更快更难看,那你就选择和领导作对吧,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这么解释,除非你有更大的靠山,否则千万不要和你自己的领导做斗争。但是程普偏偏是脑子进浆糊就这么做了,而且还不是一次两次。史料记载:“数陵侮瑜,瑜折节容下,终不与校”。这不就是说,他几次侮辱周瑜,而周瑜都包容他了。这个人真的是比较嚣张,甚至攻打江陵的时候,还差点因为他的个性而误事。这么严重的情节,却从来没有听说程普遇上什么紧箍咒,周瑜也没给他穿什么小鞋,原因很简单,周瑜时时处处降低自己的身份来对待程普,从不斤斤计较,他要表达的是,对老同志老革命老前辈,我周公瑾一向非常尊重。你想想,这需要多大的心胸、多大的气量啊!难道你还会认同周公瑾的“小鸡肚肠”吗?时间一久,就连程普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了。人要脸树要皮么,有些事情爽过一两次就完了,长期以老卖老,总占年轻人的便宜,实在是不厚道么。正所谓日久见人心,程普对周瑜从心底里更加钦佩,周瑜去世以后,程普伤感地对旁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呀”,意思是说和周瑜交往就像喝下醇厚的美酒,入口芬芳,但不知不觉就已经沉醉其中不可自拔了。这个好吃醋的老头最终还是发现了周瑜的好处,见识了周瑜的人品,只可惜只是失去以后才懂得的珍惜啊。
周瑜的英年早逝,是东吴也是孙权的巨大损失。那份刚刚规划好的宏伟蓝图,从此也就没有人接手,没能将这张蓝图刻画到底了。周瑜是个创业型的大才,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东吴,所想的一切也是为了东吴。后世很多人说,他建议把刘备软禁起来是在搞破坏、搞分裂,是在搞国际形势的动荡和不安。可事实上真的是如此吗?在东吴大局与个人亲情上,周瑜看重的是大局。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孙刘联盟虽然天天大声宣称,咱们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牢不可破的,是双方命运共同体。但是,这种友谊变数大的很,说着玩玩是很好听的,表面看很光鲜很和谐,很能忽悠老百姓的,一旦条件成熟,这个关系是说破就破,这条船是说沉就沉的。因为无论是刘备还是孙权,都是野心家,都想成为天下独一人,暂时的融合抱团只是为了一时的取暖自保,所以这种联盟周瑜不信,孙权不信,刘备更不信,诸葛亮同样不信,只不过他们不信不是很彻底,总想着把这个虚假联盟的面具戴到最后,把这个虚假联盟的价值利用到最后。这当中,唯独是周公瑾心最狠,敢想也敢干,勇于把这层虚假的面具撕个粉碎。现在他走了,刘备就真的松了一口气。刘备真是运气太好了,他靠活着的周瑜救了一命,躲过曹操对自己砸下的重拳,然后又靠着周瑜的死去,避免了刘璋的益州成为东吴的地盘,转而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现在,这个空间大门正在向自己徐徐地打开,迎接他的是灿烂的阳光和光明的前景,从这个角度讲,刘备真的应该好好感谢一下周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