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大胆而严格地改动别人作品的老师不是一个好编辑

我很不愿意说自己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并不是否认自己与文字打交道的这种关系。只是单纯地觉得,无论是作家圈、文化圈,还是文艺圈,在当下的人口中说出来总有点矫情和揶揄的意味。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许多的夸赞和荣誉渐渐失去了激情,可有可无,若即若离,宠辱不惊,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能让我知道,自己的心静下来了,写作的人本就应该少一些欲望和追逐,更何况,一个真正热爱写作的人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炫耀,炫文采,炫技巧,但绝不能在人面前炫耀,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要知道,现在会“作”的人一大堆,能称得上“家”的却是少之又少。

以上的“谬论”也可以算是这个深夜无厘头的有感而发。

这些年请我帮忙改文章的朋友越来越多,有的是工作报告,有的是论文,有的是纯粹的散文,也有演讲稿、征文比赛的作品种种。每一次收到这样的请求,碍于情分总会答应帮忙看一看。实际上我的内心是很不愿意的,因为这其中的大部分人,于我而言,我们并不算深交,甚至其中的一部分只是为了这一件事某天突然才想起有我这样一个可以“用一用”的朋友而已,改完之后,得到最多也只是一句“谢谢”,之后,又留我一个人孤独地在原地思考,我是为什么呢?

但是我没有生气,也不是为了抱怨。看的文章越多,也越来越有格局高下之分,慢慢地,我能从一篇文章中窥探出一个作者最真实的状态,这种状态让我像发现了别人的小秘密一样,时而又惊喜,时而又惊叹。

前一次在某项征文中看见了自己初中同学的一篇文章。关于这位同学,我现在还能记起她的样貌,只是从毕业后我们就断了联系。上学时她的成绩很优秀,文笔也是绝佳。如果我们两站在一块,老师第一个看到的肯定是她,而不是我。当然,不是因为她比我高,而是她比我出色。年少读书时既是战友,也可以说是“敌人”,毕竟小女孩的“嫉妒”心思在青春期时多多少少都会有。如今毕业了近十年,许多曾经的同学都断了联系。这篇无意送到我眼前的文章却成了我了解她近况的唯一线索,从字里行间,窥探出她生活的蛛丝马迹,她的文采依旧,我莞尔一笑,给了一个最高的比分。毕竟,她已为人母,而我,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心存“嫉妒”的小女生。

还有一次,我的一位很好的朋友对我说:“看到你的文章我基本都不用审的,直接过。”我大吃一惊,内心虽然明白这是出于对我的充分信任之外,却也实在心存惶恐。因为我曾经也是一个很马虎的人,写文章基本一稿过,从来不会回过头去修改,也常常会存在标点,错字等细节上的失误。虽然自己知道自己有这个毛病,却从来不以为意,总想着编辑审核时总会修正这些小错误。自从我的朋友那样对我说过之后,从此我便开始稍加注意了,确实,把自己的职责留给别人,这种想法本身就是极为不耻的。但是,朋友的信任让我更加觉得不安,我会想我所认真对待的作品原来根本就没有人认真地去对待,去修改。

后来,我在看别人的文章时,也发生了一些思想的转变。

以前看别人的作品,即使觉得哪里不对劲,也会得过且过,一方面图省事,能不做大改动的地方就不去改动了,另一方面也是怕作者的不高兴。别人辛辛苦苦的作品,到了我这里哪哪都不好。理解的人也许会说认真负责,碰到不理解的,嘴上虽不好说,心底可能早已把你这种“恃才傲物,唯我独尊”,看别人都不好的假清高骂上千遍了。所以,最后给别人修改的文章,最多是帮忙修饰一些语言,作锦上添花之用,至于内容,思想和立意,我从来不会改动半分。

思想的转变还是得益于和郭老师做了n多个省级,国家级课题的申报之后,这几年我写了n多个申报书,印象最深刻的一稿是改了将近20遍,4000多个字,在电脑前坐了整整8个小时,从一开始自以为是的信心满满,到后来看着真正的教授专家一句一句指导着我怎么修改。我才开始慢慢懂得,要出真正的精品就要用极高的艺术标准要求自己,同样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字,都值得严格地推敲,审核。

接下来再看别人的文章,就大胆起来了。那些纷至沓来的作品里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朋友。作品的格局高下,更是参差不齐。遇到实在难以接受的作品,直接就“毙了”,遇到熟人的文字,也会大刀阔斧地砍掉一段鸡肋,遇到逻辑不同的比比皆是(看到毫无章法,不知所言,东拼西凑的有时候甚至想骂街),遇到病句连篇却没有自我意识的,只有一个字——“删”!

我觉得,这样的“挑剔”于我成了自己的一种良好的转变,于那些作者而言,接受不接受,却是不在我考虑范围之内了。

说实话,我倒希望,因为这样,找我修改文章的人会越来越少。

我也希望,别人在看我的作品时,提出的批评多于赞美,至少,会让我找到一个更加明确的方向,向着光亮的那一方。

毕竟,不愿意大胆严格改动别人作品的老师不是一个好编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愿意大胆而严格地改动别人作品的老师不是一个好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