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立了吗

在孔子自述中有一句三十而立。那么这个三十而立又是什么意思?孔子真的三十而立了吗?

说到孔子这个人,想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他的知识渊博,还有他儒家创始人的身份,孔子一生中比较有名的大事件,便是周游列国,虽说纵观孔子的一生,周游列国并不顺利,可是真正了解孔子的人,都会觉得孔子的一生没有遗憾并且很成功。纵观孔子的一生

他15岁便至于学——就是在他年纪的15岁时便开始有志于学习

他三十而立——在30岁的时候就已经有所成就,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四十而不惑——在40岁时就已经对自己的志向,在心中没了疑惑

孔子在年仅17岁时鲁国大夫孟厘子重病,并且马上就要离开人世,他在死前让他的儿子孟懿子拜了孔子为师,虽然这件事在现代可能没什么起眼的,可这时候孔子才17岁啊!17岁就可以收贵族子弟为徒,这意味着什么呢?孔子之所以可以孟厘子的儿子和贵族子弟为徒,难道是那些贵族们认可孔子的才华吗?难道是孔子在礼乐制度得道了贵族的认可吗?但那些贵族认可的是孔子是贵族、圣人之后,但是并没有因此而认可了孔子的政治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贵族现在如果是看中的是孔子的政治才华,就不会让孔子当老师了,而是直接让孔子去辅佐国政了,只是说孔子懂得一些礼乐制度的东西,那些贵族认可的只是孔子这些东西。

又有一次,贵族子弟南宫敬叔和孔子一起去周拜见老子,老子在当时那个时代在礼乐制度这一方面是出了名的人,孔子去拜访老子就是因为孔子对礼乐制度这一方面比较感兴趣,但是在孔子临走之时,老子送给了孔子一番话,老子是挺欣赏孔子的,因为如果他不喜欢这个人就不会给他几句劝告,老子是害怕孔子未来的道路走歪了,才给孔子说了这一番话:“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意思就是:很聪明的人之所以会深陷危险,是因为他喜欢背后议论别人。很聪明很博学的人之所以会陷入危险,是因为他太喜欢揭露别人的短处和恶行。在孔子回到鲁国的时候,弟子又多了一些,通过老子说完这番话,可以推测出当时孔子应该是非常有热血性格的,想要发扬自己的理想的一个人,而老子已经看出孔子有这样的性格,所以才会给孔子这么多劝告,以防孔子误入歧途。

齐景公与晏婴来到鲁国,齐景公问孔子,秦国地方小,而且非常偏僻,为什么能够称霸呢?孔子回答:秦国地方虽小,但是秦国的志向却非常大,而且最重要的还是有百里奚这样的人,百里奚虽然以前是奴隶,但是秦穆公与他一交谈,发现百里奚有非常大的才能,就把国政交给他了,秦国才会称霸。通过孔子和齐景公的对话,我们可以知道孔子现在已经有了一定的治国方策了。但是如果你现在给他一个国家,他会非常有条理的,治理好这个国家吗?我认为没有非常成熟的治国方略,我们先来想一下,孔子想对国家做些什么,就是恢复周礼,恢复礼乐制度,但是他又没有提出怎样恢复?至少我们在这一段没有看出来,所以孔子有很大的志向,但是并没有非常具体的成熟的治国方略。

后来鲁国因斗鸡而发生了内乱,孔子在鲁国呆不下去了,所以就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在齐景公问政的时候,孔子的回答是:国军要有国君的样子,大臣要有大臣的样子,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孩子要有孩子的样子,还有就是要节约。是当时的齐国宰相晏婴批评孔子,说孔子所说的礼乐制度太过于繁琐,有时候太多了!根本没办法学。这其实也是有点道理的,因为在周公的那个时代,就没有多少个人可以学的会,现在孔子推崇礼乐制度,又加了非常多的东西,所以的确是非常多的。但是晏婴为什么会这样说呢?我们前面也提到过,在孔子这个时代有非常多的学派,其中晏婴这个人就比较支持法家,所以,晏婴支持的肯定就不是孔子的这个学派,晏婴更偏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所以他说的也有他自己的观点的,很显然,晏婴并不支持孔子的学说。

结合以上的观点,我们并不能够说孔子一定是立了或者没有立,每个人看待事物的方法都有所不同,但是我认为孔子已经立起来了。虽然孔子志向还没有实现,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治国体系,看似没有立起来,可是他的精神人格已经立了起来,孔子想要恢复礼乐制度,孔子想要唤醒每个人心中的那个礼,而且孔子在深度的学习它,虽然没有成功,却不断的在向上,始终不断的坚持,不言败。而这个过程也是非常困难的。反观我们,我们如果要经历这个过程,我们就要一步步地超越,一步步坚持下去,不言败,不放弃,最终一定可以立起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孔子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