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读书札记

近日读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出版的《毛泽东传》,分一、二两册,原本以为研究室出版的传记内容会比较生硬,但读完感觉非常流畅,有一些精彩的地方也是令人拍案叫绝,全书涵盖了从毛主席出韶山到建立新中国的这段历史,全书内容很丰富,以下摘抄两段本人读完印象最深,也最启发我的两处。

1.

1945年在毛主席在延安会见国民党方派来谈判的代表黄炎培的一次交谈中,毛主席问黄炎培有何感想?黄炎培回答:我生六十多年,耳闻得不说,所亲眼看到得,真所谓“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得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新,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万死中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哦,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得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得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了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屈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周期率。

听了黄炎培的见解,毛泽东对他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熄。”

这一段虽然主要探讨的是就国家层面而言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支配,但同样作为个人也应该有所警觉,一个人在奋斗拼搏的路上,也可能开始聚精会神执着于实现某一梦想,秉持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在渐渐取得成绩后,开始精神有所松懈,最后被惰性支配,之前取得的成绩逐渐被耗空。就个人而言也可能处于某种周期率的支配下,如何跳出这种周期率,我想到的是儒家所提倡的修身,自省吾生,让自己监督自己,无论成功失败,都要保持简朴、勤奋、好学等等优良品质,人不仅要有自己的规划目标,但更多的是要在每天日常的小事中,养成美好的德性,摆脱周期率的支配,让自己永远走在向上的道路上。

2.

1947年在面对蒋介石进攻延安革命根据地,毛主席提出主动放弃延安,在解释为什么要放弃延安时,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到:

“譬如有一个人,背个很重的包袱,包袱里尽是金银财宝,碰见了个拦路打劫的强盗,要抢他的财报。这个人该怎么办呢?如果他舍不得暂时扔下包袱,他的手脚很不灵便,跟强盗对打起来,就会打不赢,要是被强盗打死,金银财宝也就丢了。反过来,如果他把包袱一扔,轻装上阵,那就动作灵活,能使出全身武艺跟强盗对拼,不但能把强盗打退,还可能把强盗打死,最后也就保住了金银财宝。我们暂时放弃延安,就是把包袱让给敌人背上,使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这样就能大量消灭敌人,到了一定的时机,再举行反攻,延安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额手里”。

后来蒋介石部队攻破了延安却不知撤出延安的主力前往了何方,而蒋介石本人背上了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的负面舆论。延安攻克后,共产党保住了实力的同时也让舆情转向了对自身有利的一面,为后面争取扩大统一战线垫定了基础。

对于这段历史,美国政府再一九四九年发表的《白皮书》曾经做出这样的评述: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经宣扬的一个伟大的胜利,实则是一个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台湾一九五九年编写的《戡乱战史》也说:在西北战场上,“战斗进行中,我军因情报搜集无法深入匪区…影响于指挥及部署之行动不小。“而共军则”始终凭借其严密的情报封锁,灵活之小后方补给,以避实击虚,钻隙流窜…..不行主力决战。尤以沈北原已人烟寥落,匪复利用其地方组织,将仅有只有与物资等可资用之力量全部撤离,使我军行动之区,渺无人迹;行军作战,均发生极大困难。“,“我军主力始终被匪牵制于陕北,一无作为,疏为惋惜”。

非常佩服毛主席在面对蒋介石进攻延安时能够站在很高的视角选择先暂时撤出延安,毛主席在战争中所做出的很多决策部署都能领略到这种超高的谋略智慧,比如"三渡赤水”的计划,彻底迷惑敌方对我方战略部署的判断,成功甩开敌人的追击,取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读《毛泽东传记》是为了更好的读懂《毛泽东选集》,领略毛主席的雄韬伟略。接下来为了更深刻的走进毛主席的精神世界,计划接着读《毛泽东自传》及《毛泽东选集》,如果各位朋友有更好的传记版本,还请多多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的:(《毛泽东传》读书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