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爸爸去哪儿6》中,杨硕带娃方式频频上热搜。
网友称,这简直是PUA式育儿。
什么是PUA?
PUA,全称Pick-up Artist,字面意思是搭讪艺术家,实际上就是通过短时间吸引异性,骗财骗色的手段。PUA的核心就是给另一方进行精神上的洗脑,最后达到完全控制另一方的目的。
PUA大多出现在情侣之间,没想到,这种方式也被用在了亲子关系中。
亲子关系中,如何实施PUA的呢?
打击和批评式教育
在《爸爸去哪儿6》中,杨硕对待儿子杨雨辰非常严厉,父子之间就像部队军训拉练,只有命令和训话。
第一站,地处高原地带,小孩子可能还不太适应,杨雨辰上坡速度有些慢了,但杨硕并没有心疼和关心,只是朝儿子低吼:“所有人都在等着你啊,快点!”
还让儿子爬上坡,再跑下坡重一遍。
“你能不能快点?”
“能。”
“不能我再让你跑到村口再走回来。
如果先让我跨进门槛,就从头再走一遍。”
一边催促着他快一点,一边吐槽他衣服没穿好,走路姿势不对,走得太慢了……
总之,十句话里有九句都在骂孩子,基本上没有心平气和、好好说话的时候。儿子也很乖巧,一点都不敢反抗。
在集体选房子的时候,杨硕想选1号房,儿子说自己的幸运数字是5,最后,他们选了5号房。
但公布房子后发现,1号房的环境非常好,而5号房则又高又远。 当然,谁都不愿意住差房子,大人和小孩都会有一点情绪。但一般情况下都是父亲去安慰孩子,教小朋友要学会承担后果,只有杨烁完全相反。
杨雨辰还没说什么,杨烁倒是阴阳怪气的抱怨了一路,不停的责怪儿子选的5号不好,还是自己一开始选的1号更好……
“你不是说5是你的幸运数字嘛,太棒了。”
“下次还选5号嘛?”
“下次选几号?”“万一下次1号是很差的房子呢。”
在整个过程中,杨烁都表现出了一种极强的压迫感。
杨硕总是以主观的方式去强迫孩子的行为,用偏激的语言去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网友吐槽,我宁愿你不跟我说话,也不想听你的冷嘲热讽。
杨硕有着完美主义情节,希望儿子样样都好。所以,经常用权威和语言暴力来压制儿子。
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在精神上控制你。
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宋倩母女成为了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宋茜作为一个单亲妈妈,将自己所有的爱和关注都给了女儿乔英子,甚至辞去了自己的教师工作。
可是,这样一位事事都要管的妈妈,却让孩子很反感,让孩子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高考结束以后,英子一心想上南开大学,母亲却执意要她选择北京的学校。在多次沟通无果后,英子也徘徊在崩溃的边缘,开始整晚都睡不着觉。
最后,她选择用跳江的方式来反抗自己的父母。
在双方的争吵中,宋茜问:“你为什么非要上南大?”英子说:“我不是一定要上南大,我就是想逃离你。”
因为她不想无时无刻被妈妈控制不想内心受煎熬。父母的强控制欲让孩子无所适从:遵从父母,自己委屈。遵从自己,又觉得对不起父母。
心理学家李雪说:“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控制欲过强是中国太多父母的通病,但他们显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只会为自己控制欲找借口:
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
你不要再和某某来往了,他会把你带坏的;
你必须要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才能有出息;
你25岁就得结婚,26岁就得生孩子,28岁要生个二胎。
这种种行为的背后,其实是打着爱的幌子,侵犯孩子的独立人格,自由意志,把孩子的人生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怎么样呢?
缺少安全感,容易被PUA。
父母过于严厉冷漠,孩子会缺少安全感,变得敏感而自卑。因为没有依靠,没有底气,不敢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权益,甚至会放弃自己的部分权益,还借口安慰自己,越来越委屈求全。
在恋爱中,缺少安全感的女孩子会变得自卑,她们无法认清自己的真实身份,常常会觉得自己很差,配不上别人。
而且,她们很害怕失去,就算心里明白不值得,也会紧紧抓住在她们看来的唯一稻草。得到的结果只会是被已经厌烦的男生变本加厉的伤害。
创伤很难愈合,就算愈合也是有阴影。
就像小时候为了得到到父母的关注和宠爱,表现得很懂事,很乖巧,认为自己乖一点,就会被赞赏。
而在恋爱中,一旦遇到这种“控制欲强”的男生,孩子并不会有警醒,反而觉得理所应当,认为那是爱你的表现。
胆小懦弱,不敢反抗
前段时候,热播的电影《少年的你》中陈念在遭受校园欺凌时,一开始选择了隐忍与逃避。
她不敢反抗,父亲去世,唯一的母亲也保护不了她,而且一家人还经常被债主追债,四处躲避。
她的内心是害怕的,害怕自己反抗后,连累母亲。怕自己被学校开除,完成不了母亲的心愿。
在获得小北的保护后,陈念依然很自卑,认为自己是个糟糕的人,不值得被保护。
家,是孩子的避风港,如果没有这座避风港,孩子会变得很脆弱。
父母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尊重孩子,平等交流。
课堂上老师拿出一本漫画家的书,告诉孩子书里面的故事,然后让他们讲一个故事并画下来。
尽管孩子们的故事并不精彩,老师还是很认真的记下来并且告诉孩子,这是你们的第一本书。
老师的做法充分表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作为父母,也应该如此。
1.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2.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心里真实的想法,大小事情,可以听听孩子的想法,即使说的不对,也要认真地听完,然后再一起讨论。
3.孩子犯了错,应该听取孩子的辩解,让他说出当时的想法。
4.父母要学会跟孩子说对不起。大人也会犯错,比如忘记带孩子去电影院了,大人要大声说对不起,说明原因以及补偿措施,请求孩子的原谅,给孩子树立榜样,也表明对孩子的尊重。
尊重法则:要让孩子真正长大成人,应该让孩子站着,而不是趴着仰望大人。
这种对等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有一个自信,健全的人格。
鼓励式教育,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曾说:
“孩子也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一样。”
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父母只是一味地表扬孩子,但鼓励并不是表扬。
想要激发孩子持续的学习动力,那就多鼓励少表扬,让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为自己,而非他人,激发孩子的原始动力。
鼓励可以给人信心勇气找到方向,不仅是在人成功的时候,更应该在失败遇到挫折的时候。
描述性鼓励很重要。夸赞孩子要从具体的事件,行为出发。
比如,当孩子完成作业时,如果说你真棒,按时完成作业,真是个乖孩子。那这些话其实还是表扬,时间长了孩子会造成压力。担心下次做不好,妈妈就不觉得我好了。
描述性鼓励应该以“妈妈注意到”“妈妈看到”来作为开头。你可以这样说,妈妈看到你今天作业有点多,你也有点着急,但你克服了自己的情绪,专注的完成了家庭作业,很棒。
这种肯定,时间长了,对孩子最常有帮助,孩子也会把注意力关注到具体的行为上,而不是如何取悦大人。
树立榜样,建立标准。
詹姆斯.鲍德温曾说:“即使孩子们不听父母的话,却很擅长父母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不难看到动作行为和习惯都十分相似的父母和孩子。比如,走路方式,爸爸在前面走。跟在他后面的儿子可能有着一模一样的摆臂动作。脾气,爸爸在家里经常发脾气,孩子也会变得暴躁。
俗话说,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得成为这样的人。
榜样体现的是父母的道德水平和行为,是孩子从小到大目睹的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作用。
当父母有优秀的品格,孩子从小就会沉浸其中。他会觉得优秀品格是一个人必备的品格,就像呼吸空气那么自然,也会省了很多特意培养的功夫。
可以说,榜样是最有温度的教育。
教育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教人先育己。
最好的教育是把自己也当成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
写在最后: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