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读书:红楼梦觉

       林语堂读红楼,说最喜欢的是探春,最不喜欢的是妙玉。回想自己二十多年前读红楼,喜欢黛玉,喜欢她的高傲,喜欢她的绝对,喜欢她的孤独和感伤;也喜欢史湘云和探春,喜欢她们的聪慧才情,喜欢她们的大方气度,喜欢她们积极而乐观的生命态度。不喜欢贾瑞,不喜欢薛蟠和贾环,不喜欢他们或丑陋或堕落或不堪的肮脏卑微。二十多年后的现在,再去一一打量红楼里面的众生,却很难说喜欢谁不喜欢谁。蒋勋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把红楼当作佛经来读,处处都是慈悲,处处都是觉悟。

       红楼是一篇长篇小说,但其每一章、每一回又可单独当成一个短篇来看。入冬以来每天晚上我总是随便翻到一页就随意的看下去,累了,也就丢下不看。这样读红楼也就没有了一定的“开始”,自然也就没有了一定的“结束”。如同我自己这一年的生活,即使琐琐碎碎,但其间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爱恨别离,点点滴滴,仔细想去,也都耐人寻味。也才发现,红楼最迷人的部分全在生活细节,并不是情节的跌宕起伏。因此,当下的这个状态,能读一点就读一点,倒反而感觉是我有史以来读红楼最好的方法和状态。

       红楼读久了,会发现原来自己也在红楼中,有时候是黛玉,喜欢孤独;有时候是宝钗,在意现实世界的成功;有时候是湘云,直率天真,不计较细节;甚至有时候也会在自己身上看到贾瑞、薛蟠的影子,看到自己或堕落或沉沦的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十二金钗,或许并不仅仅是十二个角色,更是我们自己若干不同生命阶段所呈现出的不同的生命状态和心境。

       曹公怀着极大的包容和慈悲之心引领着我去看各种不同的形式的生命的状态,高贵的、卑贱的、善良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每个微尘众都背负着自己的因果,走向各自的命运。曹公透彻了生命的真相,领悟了因果轮回,也就有了真正的慈悲,慈悲不是天生的,慈悲是经历过生命不同受苦的形式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和原谅。红楼一读再读,慢慢的,入眼入心的不再是风光亮丽的主角,而是看到了以前不曾注意的那些微尘众,若二丫头、若赵姨娘、若刘姥姥……高贵的,卑贱的,每个生命其实都是一样的处境,只是表象不同罢了,生命如果不努力走向觉醒,就只能在痛苦中流转生死。

       学生时代老师曾说红楼是曹公用生命写就的一部忏悔录,它能不断的让你遇到不同的自己,是要用一生去阅读的书。这段阴霾湿冷的日子,安住于红楼的相伴,无所谓开始也无所谓结束。有的只是对自己生命里所有一切的深深接纳和包容,对过往自己伤害过的生命的深深忏悔,对一些离散之爱的深深无奈,对一切因自己而起的善缘恶缘的深深感恩。一部红楼,一部道次第,让我以修行的姿势看清了自己,逐步摆平了自己。浮生匆匆如红楼,繁华靡丽,过眼皆空,四十年来总成一梦。今当黍熟黄粱,车旋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2016、1、11)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秋读书:红楼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