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员是学科发展第一责任人!

        首先给我们讲课的,是王水发局长。他以《聚焦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探索》为题,从课改的政策高度与教育的规律出发,阐述课堂教学的基本逻辑、基本追求、基本过程、基本结论、基本工具……

        单看名字,我真的没反应过来,只觉得这是一位懂教育、谙规律、有学识、没架子的学者型官员。课讲得好听,既有来自政府层面的高站位、远视野,又有基于一线的广度调查下的、有厚度有温度的指导策略,尤其是遵循教育规律制定的多维度课堂教学观察量表,提醒我们教研员,平常的课堂诊断应科学化、成序列。还不时冒出金句,让人飞笔记录的同时,心生感叹:这位局长咋比俺们教研员还更了解课堂实情、更贴近一线?

        直到后面小组展示交流里,王局长随机点名各小组谈“最大的收获”“最想提的一个问题”“回去后最想做的一件事”,一位体育教研员口误称他为“罗局长”时,我差点喊出口:“哦,原来是他!”

        他就是那位一天工作18个小时的“博士局长”。是咱江西人。因教而优则仕,出任过县教育局副局长、县长助理(分管教育)。在获得博士学位前一年,作为优秀专家人才引进深圳,出任南山外国语学校第五任校长。懂教育、善钻研、极勤勉的他随后又出任区教育局副局长、教育督导室主任、市教育局师资管理处处长。在其市局师资处长任间,市教育局“教师队伍建设年”的工作部署会上,他详细解读了《深圳市基础教育系统2015年“教师队伍建设年”实施方案》中的“四大主要目标”和“十大重点行动”。其中一个“重点行动”,就是率先在全国开始“年度教师”评选。

        一定要提的是,深圳市首届“年度教师”评选出来后,王水发带领着他们到各地、各学校进行巡回演讲。一年数十场下来,除非有重要政务安排,否则他每场必到。有一次,六人组成的“首届年度教师巡讲团”到河源为近千名校长、教师巡回演讲,他们从下午2点一直分享到傍晚6点多,王水发全程坐在台下聆听,并不时做笔记。晚饭过后,回到宾馆,已是晚上9点多。一天的演讲结束,原本每个人都有些疲惫,这时王水发叫住了6人,就在宾馆大堂的休息区里,给每个人一一点评、分析,指出下午的演讲有哪些细节上的不足,如何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直到晚上近11点才结束。他对6位教师直言:“你们发挥得很好,但是我觉得,你们代表的是深圳教师的形象,还可以更完美。”面对这些从深圳10万教师中选出来的佼佼者,虽然有点“鸡蛋里挑刺”的味道,但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让老师们不得不佩服他对工作投入的热情和专业程度。

        2016年,王水发临危受命,出任罗湖区教育局局长。在任两年多里,他给罗湖教育留下了深深的“王氏印记”。尤其是在队伍建设方面,打造了两个响誉全国的罗湖品牌——“校长学习会”和“教师发展论坛”。

        难怪乎这位体育教研员会把已升任为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的王水发局长误称为“罗局长”,这两品牌太响了嘛。

        于是,对这位授课已近一上午、我却几乎全程脸盲的王局长,在他自我纠正“我姓王”的一刹那,在“原来是他”几呼出口的那一瞬,“博士局长王水发”的名字与他谦和可亲的脸,“啪嗒”一声,在我眼前二合一、清晰了、亮起来了。

        下课了,王局长匆匆离开会议室。我翻了翻笔记,居然做了满满八面!ppt张张不落,小组提问、王局解答记了个全,他讲课过程中冒出的金句以及带给我的启发与思考,也写了蛮多!

        嗬,这种投入课堂、沉浸其中,眼手耳脑心全速运动的酣畅淋漓,是多么的美妙不能言!我仿佛又回到了初入教研岗位,跟着恩师舒小平主任下乡进校,40分钟里听课、记录,看不足、给策略,随堂命题、当堂检测,改卷、统计、反馈、点评的场景。手不能停,脑飞速转,眼六路,耳八方,一上午两堂课听下来,右手中指起了泡,眼睛定在一处不想动,但是,真的真的很畅快!是那种跑完三千米、一身臭汗,却掌声四起的畅快,是那种从山头滚下、一身狼狈,却蘑菇满筐的畅快。

        因为,诊断点评的是别人的课,可侧观一旁、发现问题、思策想招儿,并因此得到思考的愉悦的,是我呀!

        所以,尽管听王局长一堂课就废掉我一支笔,尽管右手中指磨起了泡,但累极反乐的恣意,真真如自山顶历经艰险终入大海的清泉,澎湃,欢脱!

        我记得王局长说的“要让研究成为教师的生活常态”。因此想起了上个月我与南通名师秦德林老师为提高我县教科研骨干培训班的培训实效而对培训形式及课程所做的反复讨论,和我在培训班小结时对现场300多名参训教师说的几点思考。

        我记着王局长那句“学进去,讲出来,写下来,做出来”。想着我从研的十年来,在“小语随堂练习”这一研究上的坚持,想到我县小语课堂重口头轻笔头状况的改善,想到学生层面的课内练已经有了很大的研究推动。也想起了我以小语学科为排头兵,以“犹江语歌·带带群”为试手,在促成我县名师工作室的建设上所做的微小努力,想起我的带带群从无到有、从犹疑到坚定,蹒跚而行的这一路,想到由带带群升格为学科工作室之后的首举,是不是应该在接下来的相关培训与教研活动、各项赛事的组织、开展上,以“写下来”作为检测参训、参会、参赛教师是否“学进去”、能否“做出来”的主要手段,并于每一项活动后,以系列作业、相应平台去辅助老师们,将前期的收获与思考融于实际工作、指导实际工作,促推相关成果“做出来”?

      我尤其震撼于王局长说的这句话——教研员是学科发展的第一责任人!          尽管从研的十年间,我一直谨记恩师的教诲,以责任求心安。但是,将“责任”与教研员这一岗位用“第一”这样的序词框起来,还安上“发展”这一充满动感与意义的帽子,还是实实在在被震撼到了。

        多年前,恩师就说过,教研员不好当,虽然没有权,但走到哪里都发言,看不准、说不明就没有信服力,信服力就是实力!但教研员也好混,可以手握旧船票,日日重复昨天的故事。

        我讨厌重复,期冀厚重,所以,从不敢停下努力的脚步。但是,将自己以第一责任人的身份与整个县域的小学语文学科发展拴在一起,真的是第一次,也绝对是自此刻进骨骼的第一次!

我想,十年的爱恨相杀,足以让我认清自己——我爱上了这行,也只能干这行。所以,未来,犹江小语,你是我,我是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研员是学科发展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