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第一次看《地球上最后的夜晚》是2013年10月。现在看到当时的记录一面慨叹竟然五年多了,以为没过多久。另一方面觉得看过的书标记一下还是有必要的,即使当时一个记号一个词,回头再看时也能回忆起些许当时看书的些许感触。当时打了五颗星,现在依旧是五颗,只是没有当时看过后那种惊喜的感觉了。

作者是智利的罗贝托波拉尼奥,关于生平做过的事写的是流浪者、诗人。地球上最后的夜晚这本短篇小说集,果真像作者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遇到的人听到的事——艺术源于生活。

有一篇“戈麦斯帕拉西奥”,看时想起扬之水或者汪曾祺写的文章来,作家到某个地方感受当地风土人情,当地的编辑部或者文化部的人带领参观之类的事。这篇的不同在于将带领者的生活掺杂进来,那么一篇观光散文就变成了一篇小说,“我”无可奈何地听,却能听得出对方目前的生活状态及心境。

    “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看时完全记得情节,但还是有一丝提心吊胆,担心父子俩的这次旅途中会出现什么再也回不去的大事件。事件正要发生的时候,故事结束了,旅程还在继续。

“圣西尼”讲的是“我”与圣西尼之间的笔友故事,一个是我喜欢的作家,一个是正要起步写作生涯的我。我写信给圣西尼,意料不到收到圣西尼的回信和鼓励,更加积极地参与写作比赛,并与圣西尼相互鼓舞。以写作为生的我们并非生活中的得奖者,捉襟见肘的困境就像家常便饭充斥在生活里。

“一件文学奇事”讲的是B写了一本书嘲笑某些作家的书,书中嘲笑的对象之一A,有知名度、有钱、有读者。B觉得对方早已关注他,因为看过他的这本书也知道自己隐喻嘲讽的人是他。B千方百计关注A的动向,后来打听到A家的电话便不断电话去想和A见一面。至于为什么见面,见面要说什么做什么,B根本没有底儿。A对B没什么概念,关于在书评中对B写的书的点评也比较中肯。B通过自己的臆想将A设置为假想敌。作者在对B的描述中不留余地,如果B代表作者本人,佩服作者犀利的描写,还有就是能写得出来。真实地面对自己有时不是很难,难在还要把这种真实一字一句地描述出来,没有辩解也没有虚饰。

“通话”用短短的篇幅写了一场疯狂地单恋,B与昔日情人X通过电话再次取得联系,得以再续前缘。B欣喜若狂,觉得这次一定可以和X共谱连理。他前往X所在的城市见面,和X共度的每一夜都让B再次感到爱情。谁知对方没过多久就没有任何理由的和他说算了。他不甘心也不接受这个结果,反复给X电话并去找X,X对他的死缠烂打并不买账,说了不再见就是不再见。B一直不死心,直到有一天B被警察传唤,了解他们交往的经过,并告知X已经死了。短短地篇幅中,作者将一个想爱一个决定跑的情感状态写得非常有画面感,整个故事没有太多血肉,好像只有一副骨架子,但血肉可以通过这幅骨架子自己添油加醋的加上去。

“毛毛虫”写的是一个逃学的孩子天天跑去书店看书的故事,他遇到一个每天坐在同一个地方的男人,他和这个男人聊天,还一起看过一场电影。这个神秘男子生了一场病,孩子帮他买药,照料。这个神秘的男人是谁呢?他好像懂的很多又有很多故事。我们期待着有故事的人的讲述,然而故事在此戛然而止。

“安妮穆尔的生平”是篇幅较长的一个故事,毕竟讲的是生平嘛。这个女人一生漂泊,不断遇到男人,可是她遇到的每个男人好像都不太着调。“我”和安妮也有过一阵子交往,后来以安妮离开作为结束。颠沛的生活并没有令安妮失去自带的光环,好像她过着的有了上顿没下顿,从一个地方辗转到另一个地方的生活,正是对她这个人的滋养。

“小眼席尔瓦”让我想起毛姆写的关于印度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关于未成年人受虐待和遭受性虐待的事儿,由席尔瓦讲给我听的关于席尔瓦亲身经历的事。看完久久回不过神儿来。

……基本上这本书里的B也好,我也好,大多和文学有关,几乎每个人的世界都支离破碎,但是又有些许的希望隐藏在文字中。引用作者一句话作为结束吧:“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即使每本书总有读完的时候,如同我们不会停止生活,即使死亡必然来临。”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