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医生成了折了翅膀的天使

别让医生成了折了翅膀的天使

--关注医务工作者的执业健康          

--做个人健康的COO,由医务工作者开始

        白衣天使是对医务工作者的美称,TA们纯洁、善良、富有爱心,TA们救死扶伤,被喻为是奉上帝的差遣来到人间治病救人的天使。

        小时候曾经天真的以为医生从不会生病,TA们是最有学问的人,TA有着崇高的理想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对工作和生活充满热情,有着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

        这简直是完美的化身,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近年来,医生自杀、猝死、袭医伤医事件屡见报端,令人心痛。我们一直在要求医务工作者奉献,向TA们索取无度,甚至拿道德来绑架TA们。但我们往往主动忽略了TA们也是普通人,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群体,医务工作者承受了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TA们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执业环境严峻等已经成了行业常态。当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累加到极致,任何一点因素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医殇的悲剧往往由此而生!

        医者不自医,在55种社会职业调查中,医生的自杀率排在第一,护士的自杀率排在第三;MedScape在2015年报道,美国每年约400名左右医生死于自杀。可悲的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却救不了自己。而巨大的工作压力和高强度的工作负荷,还让医生成了猝死的高发群体。据个人不完全统计,2017年,有33名医生猝死,平均年龄不足38岁,80后已经成为猝死的高危人群,占比67%,35岁~45岁是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却占了56%的比例。频发、年轻化已成为医生猝死事件的标签。麻醉科、外科更是医生猝死的重灾区,从2013年至今,已有超过30名麻醉科医生猝死。

        另外,频发的袭医伤医事件,让医务工作者无法从行医环境中得到应有的、足够的尊重,更让当前的医疗环境雪上加霜。

        我们一直在强调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而当医生承受着舆论的压力和社会的误解,用自己的生命去守护患者健康的时候,谁又来守护医者的健康?一个个白衣天使的猝然离去,不仅仅是医院、患者的损失,背后更有一个个家庭在舔舐着TA们离去带来的伤痛。

        2017年国内领先的实名医生平台-医联联合艾瑞咨询共同发布了2017年《中国医生生存现状调研报告》,报告从工作强度、生活质量、疾病、心理压力、薪资和职业规划等多维度全面剖析当下中国医生的生存状况。

        医生的健康问题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体现在心理上。调研数据显示,97.1%的医生表示压力大,仅有2.9%的医生认为自己没有压力。同时,医生群体压力占比前6项的包括工作压力、社会关系、医院环境、生活压力和健康状况。

            1、工作压力:调查中77%以上的医生表示曾一周工作超过50个小时,24.6%的医生工作时长曾超过80小时。甚至很多医院还要提倡带病坚持工作,你自己不健康怎么能为病人服务的呢?

            2、社会关系:医患关系紧张是影响医生健康的最主要原因之一。调研数据显示, 61.5%医生表示主要压力来源包括医患关系,同时29.9%的医生表示其所处的医院经常发生闹事件。另外,患者对医疗期望过高,公众对医疗工作的误解和媒体的推波助澜,都在给医生传递社会压力。

            3、医院环境:医疗改革方兴未艾,改革的主要方式就是把医生变成商人,医疗市场化,医生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不知自己是商人还是医生?

            4、生活压力:医生也要赡养父母,为子女付出高昂的学费,医生高知识含量的付出与合法收入过低导致了医生队伍的不稳定。

            5、健康状况:医生经常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病人打交道,工作的关系是以服务对象的现存问题为中心的,并经常围绕病人的精神、心理、社会问题(如窘迫、恐惧、失落等)进行工作,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常常不容易获得,长期的睡眠不足,因而工作情景难免令人沮丧。长久以往,积累的压力会情绪化地影响心身健康,严重者造成心身耗竭综合征。中国医师营养健康状况调研报告,对7000多名医生调查结果表明,现在有1/4的医生患有心血管疾病,1/2的医生患高血压,40岁以上男性医生患病率是普通群体的2倍;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放眼国外,美国医院专为医生配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设在医院内部,院方会专门针对医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对心理咨询师进行培训,包括因工作时间过长、病人多、责任大、压力大、随时待命等因素导致的各种心理问题。

        德国劳工法则规定,医院方面若看到医生带病工作,而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院方将被罚款至少2.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1万元)。严重者甚至会被判罚1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医生在医院里病情越来越重,甚至传染给同事及患者的话,院方被罚的可能性会更高。为此,德国卫生部门还设立了专门的部门进行监督。许多医院建立起员工健康委员会,关注医生的健康问题。

         而国家虽然在心理健康也间有发声,更多的还是从全民健康出发,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


         对医务工作者的执业健康更多的还是依赖传统的调节方式,就是改变自己,因为环境是最不容易改变的。但当局者迷,大文豪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也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人想改变自己。”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对于健康观的理解是人的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指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近年来,世卫组织又将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范畴。

         当下,移动医疗技术的进步赋予了患者积极参与甚至主导医疗的权利。“互联网+医疗”时代,我们也希望患者带着数据来参与个人健康的管理,那么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做个人健康的COO,先由医务工作者开始。这也是我们的价值主张。

        我们的解决方案是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执业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我们通过链接个人体检、病史病历数据、工作负荷等数据,并通过智能穿戴设备对医务工作者的日常健康数据的采集,进行生理健康分析和预警;通过引入心理健康评估模型,进行医务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分析和预警;通过对活动管理、医风医德等系统的对接,完成社会适应能力、道德修养数据采集。最终形成基于大数据的执业健康画像。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7年《The Lancet》公布的一项研究中分析了中国2005年至2015年中国卫计委公布的卫生年鉴,其中25-34岁医生的比例从31.3%降至22.6%,60岁以上医生比例从2.5%增加至11.6%。作为医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生也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职业压力——职业耗竭。

        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这样一个环境,总得让我们开始为医务工作者做点什么......

                                                                           致:东软执业健康大数据管理服务平台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让医生成了折了翅膀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