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和立场……负责人、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九上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都是议论性的文章,这篇课文是“以笔为枪”的民族战士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杂文,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好抓手。
在开课时,我要求学生阅读了单元导语的内容,并和他们一起赏析了其中的名言“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
师:你们认为人和“苇草”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生:生命都很脆弱。
师:那人和苇草的区别在于……
生:在于人会思考。
师:对呀,人的价值就在于有思想。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感受鲁迅先生的思想魅力。
导入新课之后,我首先让学生去发现: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接着着重让学生理清了整篇文章的论证思路,区分驳论文与立论文的结构差异,了解鲁迅先生是如何针对敌方的论据和论证过程展开批驳。期间,我让学生默看课文后,关上书,我扮演反方辩手,学生扮演正方辩手即鲁迅,展开辩论。以此检验学生筛选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
师: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只希望着国联,现在改为求神拜佛了。所以我方的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生:夸地大物博,信国联都是“他信力”;求神拜佛是“自欺力”,这都不是自信力。
师:是呀,不曾拥有,谈何失去。所以这篇文章是批驳对方的观点,还是批驳对方的论据和论证过程?
生:批驳论据和论证过程。
接着,我用了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回顾鲁迅先生批驳以及立论的整个过程,相当于回顾了全文的论证结构,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敌方论点是偷换概念以及以偏概全得来的。
然后,我抛出一个问题:作者又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学生发现是通过举例论证的,但是没有举出明确的人和事,借机让学生补充作者罗列出来的六类人的具体事例(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有确信不自欺的人、前仆后继战斗的人)。
最后,临近下课十分钟时给他们看了一个视频短片,并抛出一个话题,让学生写100字的片断作文进行反驳。这个话题是: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屡次在公开演讲中把“新冠肺炎”称为中国病毒,作为中国人,你怎么反驳他?
学生们交上来的习作中可以看出,这段视频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在本节课中学到的思辨技巧。摘录部分内容和大家分享——
黄奥雯:……中国用了三到四个月的时间控制了疫情的大面传播,而一些西方国家,死伤无数,国家层面也不加以管制,病毒的传播者到底是谁呢?答案一目了然。
黄智鑫:新冠病毒肆虐世界各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抗疫,成为世界上抗疫成绩显著的国家……
方钲迪:新冠的确是在中国有出现,这是无法反驳的事实,但是新冠病毒却未必来自于中国……病毒仍然是人类公敌,与其关注它从哪里来,不妨多加努力,做好防护,避免其继续扩散。
时间关系,这里不再一一展示。学生的部分言论因为没有查阅资料,稍欠缺严谨,但是从行文来看,学生有学到一些思辨的技巧,并同时在习作中,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是潜移默化的,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鲁迅的文章固然离我们生活的年代有距离,但我们依旧可以从鲁迅的文章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将之应用到自己的作文素材中,这正是鲁迅文章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