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读后感

经过朋友推荐,看的这本书,历时半个月左右,这本书终于看完了。
这是我为数不多的看完的书,大部分书都是半途而废。终于看完了,来这里写一下读后感。给这本书,做一个推荐,也是给自己一个输出的机会,这样自己可以对书中的观点了解的更加透彻。
首先,这本书,我强烈推荐,看这本书的序的时候,就感到了他的不同,每一句话都直击我的内心,这本书的作者跟其它作者不太一样,他从小不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他跟我们一样,懒散,拖延,整天抱着手机入睡。他描写的他的从前,跟我的现在无比地相似。
我自认是一个很有上进心的人,但是现实特别残酷,我每一次信心满满地要做一件事儿,每一次都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不是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自己。如今已经过了三十而立的年龄,孩子也都会打酱油了,而自己还是一事无成。自己心里也着急,但是越着急,结果只会更糟。除了让自己焦虑之外,没有什么其它的变化。之后就认命了,自己就是一介凡人,能够吃饱喝足,能让孩子快快乐乐长大,这辈子也就这样了。还能奢求什么呢?
所幸,我遇到了这本书,这算是我的幸运吧,他让我明白了,我为什么会一直失败!
我每次努力都半途而废的原因如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要从三个概念说起,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
舒适区就是我们每天特别喜欢待着的地方,刷刷抖音,玩玩游戏。睡觉睡到不得不起,晚上抱着手机,玩到困得睁不开眼再睡。
困难区,就是我们这些阶段性勤奋的人经常干的事儿。突然有段时间我会特别勤奋,每天五点半就起床,起床以后看书,学习。然后工作的时候注意力特别集中,工作效率也很高,还会主动加班。开始运动,每天跑步半小时。卸载抖音,卸载游戏。十点就开始睡觉。
我就经常会这样,阶段性地会勤奋几个星期,最长的时候两个月吧,不过每天自己都很累,但是我会强迫自己去做这些不愿意做但是值得去做的事儿。结果呢,就是一旦某天累了,说我就玩一局游戏,然后这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就是一局又一局,最终一天过去了,而坚持的这些好习惯,也都坚持不下去了。
拉伸区,这个概念比较重要,所以我最后才解释这个概念,这个拉伸区是介于舒适区和困难区中间的一小块地带。在这里我们会感到轻微的不适,但是并不强烈。比如说早睡早起这件事儿,如果走进困难区,那就是要求自己每天10点睡觉,6点起床。而拉伸区呢,就是要求,只比之前早睡早起那么几分钟。比如你每天7点半起床,那么我们就直接让自己7点20起床。这样我们遇到的阻力就会更小,身体的反应也不会太强烈,重要的是,不会让我们觉得很累。也许有人说了,只早起了10分钟,有什么用呢?这个其实很有用,因为当你每天习惯7点20起床以后(比如自己连续一个月都是7点20起床),你就可以把时间改为每天7点10起床了。这样持续下去,过不了过长时间,就可以变成6点左右起床了。最重要的是,这样你不会累,因为我每次阶段性勤奋的时候,最终放弃的时候,都是自己特别累的时候,人在累的时候,意志力是最差的。所以想要改变自己,切记一点,不要让自己太累。

解释完了,这三个概念,然后要想改变自己,让自己稳定地成长,办法也就很明显了。
第一,不要急于求成,要有耐心,让自己慢慢变好
第二,不去触碰困难区的事情,这样会让自己很累。
第三,不要一直在舒适区待着,要去舒适区的边缘和拉伸区待着,每天给自己适当的压力,但是又不至于让自己太累。

注意困难区的事儿,我们并不是不去做,而是不急着去做,因为人的舒适区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我们在拉伸区的努力,这块拉伸区迟早会变成舒适区的,就比如我们每天7点半起床,7点半就是我们的舒适区,而我们要求自己每天7点20起床以后,慢慢地7点20就变成了我们的舒适区,而7点十分便是我们的拉伸区,这样,随着时间一点点推进,以前是困难区的6点,就慢慢地变成了我们的舒适区。

我一直半途而废的原因就是,我每次想要做的事儿都在自己的困难区,导致自己太累,进而导致自己放弃的。看到作者的这个分析,以及给出的解决办法,我觉得自己又行了,看这本书的这半个月,状态一直还不错,虽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是相比以前越来越好了。

其实作者的这个方法,是特别科学的方法,他是有科学依据的。这个方法符合脑科学的一些研究。
我们的大脑,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本能脑,情绪脑,理智脑。关于这三个部分的解释,我以后再补充吧,真的是 没有记住。
今天的读后感就写到这里,我有时间,再继续补充。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觉醒》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