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溪教学随笔——教中求变“不断创新的教学契机 ”

      把讲课中你的所有孱弱和尴尬堆积起来,就是你性格和涵养的不足。把课堂上你的所有深刻和感动凝聚起来,就垫成了你的人生品味和阅读的实力。课堂如镜,实不我欺。

      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鲁迅小说多少有些隔阂。说到《孔乙己》, 你一定不陌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这时,一个男生站了起来,轻声地读着酒客们嘲笑孔乙己的场景。最后一句话他读的是“店内充满着快活的空气”。没错,他分明少读了一个字,小说里,鲁迅是这样写的:“店内外充满着快活的空气。”对!“店内外”,他读成了“店内”!为什么鲁迅写的是“店内外”?“店内”的表达似乎更合常理。这个“外”字 的延伸,究竟有着怎样的特别之处?店外的人又是谁?是什么身份?可以想象,有的人并一定是来喝酒的,一定有来凑热闹的,他们的目的不同,都要在嘲笑孔乙己的话语中找到快活,借此打发那无聊空虚的漫漫日子,而孔乙己的出现瞬间给这些麻木的心打上了一针鸡血。

      我的思维在短短的瞬间飞速运转着,这个男生不经意的漏读,竟然给我带来如此多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在教学的进程中,老师除了要把握好预设的教学环节外,还要突破原有的设计,捕捉和处理好教学中新的问题,顺学而导,教中求变。这“店内外”的错读,就是一个绝佳的教学契机!

      小说中的“店外”之人,自然指簇拥在酒馆门外的围观者,这个“外”字,恰恰扩大了麻木冷漠人群的范围。孔乙己的周围,尽是这样的人。“店内外”刻画着整个社会的悲凉,简洁,深刻。

      此刻间,课堂的容量、思维的容量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被拓展和延伸。在学生的漏读中,原有的教学设计被自然调整。感谢孩子们,包括你们的稚嫩。

                                                                 

你可能感兴趣的:(桥溪教学随笔——教中求变“不断创新的教学契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