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我们班主任老师是学校老师的主要体现者,在管理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处于主要的教育角色,担负着重要的引导教育职责,如何确保我们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落到实处?从我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老师与家长建立起和谐的协同共进教育关系,才能让孩子始终得到温暖,感到快乐,才能使孩子真正得到健康成长。
一、爱心至上,形成和谐共育的一致性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就像纸做的房子一样会倒塌下来。”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创建良好的家校关系是一个重要前提。
班主任在家校教育中,直接影响着这种良好关系的创建效果,只有对教育有情怀,对学生有爱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的老师,才能使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真正做到一致性。那么,我们班主任老师在哪些方面去落实好这个一致性?
(一)教育理念的一致性。
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使学生得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有强健的身体,懂得生命的价值。教育好孩子学会欣赏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这样一个教育理念,不只需要我们的老师在整个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践行,还需要我们的家长一同携手前行,否则,教育的效果是不理想的。
(二)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生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生活优雅者。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育目标的实施和实现,需要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三)教育方法的一致性。
家庭教育当前存在的弊端是比较突出的。比如说我们有家庭教育“十把刀”。即:
第1把刀:太多的关爱 , 使得孩子不知珍惜;
第2把刀:太多的唠叨,使得孩子逆反对抗;
第3把刀:太多的干预,使得孩子缺乏自主;
第4把刀:太多的期望,使得孩子难以承受;
第5把刀:太多的责备,使得孩子失去动力;
第6把刀:太多的迁就,使得孩子不知约束;
第7把刀:太多的在意,使得孩子要挟家长;
第8把刀:太多的享受,使得孩子不知节俭;
第9把刀:太多的满足,使得孩子缺乏快乐;
第10把刀:太多的溺爱,使得孩子不能成长。
在与家长的交道中,我见识了各种不同的家长,甚至碰到了撒手不管的家长。如何引导家长实施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样需要我们的老师去组织,去指导。这里,我给各位老师分享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1.共同学习,引导家长把握教育孩子的基本技巧。
在教育教学中,我会向学生开展情感教育、赏识教育、挫折教育、惩戒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我每带一届学生,在开学之初,首先组织家长学习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基本知识,统一家长教育小孩的思想和基本方法,为形成共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打下基础。2019年,我重新带新初一,我就跟家长一起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今年,我又调整带初一,开学后第一次家长会,我同样给家长提出了我与家长共同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要求,先后组织家长学习了张文质的《奶蜜盐》、《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等家庭教育书籍。每次学习后,组织大家谈体会,最后形成共识。很多家长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过去不好的教育方法,提升了教育效果。如俊希同学的父亲,从小就把孩子送到托管,当回到家看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他总是简单粗暴进行体罚,以致后来孩子知道他要打的时候就进行消极反抗,使得他在儿子面前无能为力。但是他看了我推荐给他的书,以及我与他的交流之后,再不打孩子了,孩子也在进步着。
2.共同体验,引导家长相互借鉴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
我组织家长和学生既开展线上活动,又开展线下体验,让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亲眼目睹融洽的亲子关系。我发现,凡是能够交流教育孩子好的方法的家庭,凡是亲子关系融洽的家庭,他们的孩子表现都比较优秀,心灵都比较健康,学习成绩都比较好。举例前年我们家长组织在五华大酒店全班吃自助餐的情况。
3.共同成长,引导家长寻求教育孩子的基本途径。
通过家长读书分享会、家长座谈会、组织听专家报告会等活动,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基本途径,让家长在研讨中感受到自己做出表率的重要性、与孩子平等交流的必要性、科学激励孩子的有效性。(举例说陈佳昱)
二、精准施策,提升和谐共育的艺术性
对于一些特殊学生和特殊家长,我在班主任实践中注意把握好他们各自的特点,精准施策,寻求解决的突破口,让学生和家长转变思想、转变方法,建立共同配合的教育机制。
当前不少家长的教育举措不尽如人意。比如:有“过高期望型”的家长,他们要求孩子务必是年级前几名,结果只能制造出失败者;有的是“有劳无获型”,一些家长买来了大堆的资料,花重金请名师辅导,四处打探兴趣班,但是无功而返;有的是“蛋白质型”,不会上网,不会QQ,听不懂PK,让孩子觉得很土很落伍,自然不愿与之沟通;有的是“暗中侦探型”,偷看日记,查看手机,还偷偷打电话给同学和老师来打听孩子的行踪,像黑猫警长一样;也有的是“简单粗暴型”,为防止孩子在家上网,每次上班的时候,都拆下键盘带走,或者是断了网线;还有的是“絮叨啰嗦型”,喋喋不休嘴巴没停,恨不得孩子时时刻刻在看书做作业;还有的是“底气不足型”,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还要前面加一个,“我听你们老师说了”,结果不但自身的威信得不到树立,更把老师也“卖”了。这些都阻碍了孩子与家长的沟通,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何解决家长在教育学生中存在的这些不好的现象和问题,我在实践中,主要做到了这四条:
(一)坚持家访,增进与家长和学生的情感
家访是老师与家长心灵沟通的最好桥梁;家访不仅可以赢得家长的认可,可以消除与家长的隔阂,可以增进与家长的感情,还可以鼓舞学生的士气,增强学生的底气,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三十多年来,我始终把家访作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有效手段,坚持不懈地运用到和谐共育的实践中去。凡是碰到学生有疑惑、焦虑、迷茫的时候;凡是我读不懂孩子的时候;凡是家长有不同需求的时候;凡是工作上出现重大改革举措的时候;我就走进学生的家里进行家访,与家长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全面把握好学生的脉搏,了解家长的心声。在家访的方式上,我坚持挤时间、利用节假日或晚上走进学生家里,对学生进行家访。每次家访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有的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举例写陈文彬的《第一次长沙家访》、写刘文轩的《当你读不懂孩子时,怎么办?家访吧》)
(二)精心指导,解决家长教育孩子的困惑
帮助家长处理一些问题,搭建桥梁、精心指导是最重要的选择。对于不服家长管教、自由散漫、缺乏自律的孩子,我向家长推荐一些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的课,获得优质的教育方式方法,对照自己和孩子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这样,父母改变,孩子也得到改变。比如,我班泽泽同学,因为是在父母做生意的场所长大,无法适应严格要求的班级环境而厌学,我便动员他的家长去听教育专家刘锁志的课,并且他还参加刘锁志举办的活动,孩子参加活动回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家长感激不尽。
我在处理家长与孩子的矛盾时,总是先帮助他们分析对待子女的态度是专制还是迁就?然后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体谅还是相互指责?这样他们反思自己是否起到了榜样示范作用,最后提供一些解决方法供其参考。
印象很深的是,我有一位家长对孩子特别细心,耐心,而且孩子每次的作业的错题,他都帮忙将每科整理出来。两年来,孩子的成绩都还是算是班上的优秀,但是到了初三,他就感觉孩子的成绩不尽如人意,到了全班19名去了。于是他着急了,他就对孩子说:你每天要做爸爸帮你整理出的四道错题,而且每天父母要指出你一个缺点,帮你改正,这样,你就能够天天有进步了”。
我听到他说的这些事后,让他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你愿意父母对你这么做吗?”并告诉他好心会办坏事的。听他说,孩子这些天来,一直好像有点不想回家只想躲着他们,就是怕他们每天为她找一条缺点,对他产生了恐惧感。
人是往赞美的方向走的。我对他说:“如果你把每天找她一条缺点改为每天找她一条优点,你看她是不是愿意早点回家?是不是对你们喜笑颜开?你试一试?”后来他们真的试了,发现孩子现在变得开朗乐观起来,而且跟他们的关系也很亲近了。大家的心情都好起来了。是呀,大人都是如此,何况小孩呢?
(三)用好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举例说跟班上家长互动的故事)
要想使家长与老师形成协同共育的好机制,需要我们老师利用多种手段、多种方式,特别注意用好信息化手段与家长做好有效沟通。
在沟通时,首先要紧扣家长的需求,从家长的所思、所盼、所求出发与家长进行沟通;其次,从关爱孩子的角度出发,利用赞美鼓励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再次,要以平等、谦和的姿态与家长进行沟通。现在的家长有很多是大学生甚至是硕士、博士,即使其他家长没有这么高的学历,他们也是有文化的人,而且阅历比较广,经历比较多,而现在我们的老师有很多是年轻教师,既无经历也无阅历,只学了一些基本的理论,经验不足,我们跟家长交流的时候就必须做到以谦虚的态度、平等的方式进行,这样,才能保证交流有效进行。(举一个年轻英语老师交流方式不当,导致好心没有得到好结果的例子。)
我在三十年的教育过程中,始终注意把握与家长交流的方式和内容,交流的效果比较好,与家长的关系也越来越好。特别是现代信息化手段发展后,我更注意利用微信群、多媒体的平台沟通家长,效果更佳。比如,这期我接手初一新班,在第一天学生报到并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我听出来好几位学生都是说在小学曾当过大队长、中队长、某某委员之类等干部,但到中学后不愿当班干部了,他们愿意当一个普通老百姓。我觉得如果孩子们在第一天有这种想法的时候,老师不给予引导,就很可能将整个班上的“三观”带偏。
于是,我在当天晚上就写了一篇《拒绝担当,就是拒绝成长》教育随笔发到刚建好的家长群里,家长们反馈纷纷地表示:孩子进入中学还是要有责任担当,只有这样,才能成长得快。家长在当晚给孩子分享了我的这个观点。在第二天竞选班干部的时候,我首先就把这篇文章读给学生听,没想到全班同学绝大部分都愿意竞选班干部,班上的氛围立马发生了改变。
于是当晚我又写了一篇《为什么班干部竞选这么火》发至群里,家长看了这文章之后特别高兴,从他们的群里聊天记录上可以看出,他们对孩子的这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是非常满意的。于是我又写了《家长的支持和行动是班级的制胜法宝》,当我把这篇文章发在家长群里,家长们也很激动,他们总觉得孩子到这学校读书,进入这一个班级是明智的选择。
他们在群里不断地讨论,分享自己的幸福感。于是我又写了一篇《我对C2107班充满了期待》,家长更加乐意与老师交流,对孩子们特别关心,很是赞赏。家长在孩子们的感召下,也纷纷地自愿成立家长委员会,看着群里那热火朝天的干劲,我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家长自愿当班上家委会为什么也这么火》。家长受到了激励,对班级越来越关心,可以说,家长们成了我最有力量的同盟军。
在教师节那天,尽管我们反对家长给老师送礼,但是这班的孩子们给我们老师送来的教师节礼物别具一格,用明信片写祝福,用绘画、编织等手工的形式来表达对老师的一片热爱和敬仰之心,于是我又写了一篇《今天教师节,真的快乐》,家长们听到老师这么赞扬孩子,更加配合老师的教育了。于是我又写了一篇《有这样一群给力的家长,班级能不好吗》。后来我又根据班上发生的情况写下了自己对于班上发生的几件事的处理办法,并把这些故事也写成文字,发给家长。比如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次作业没完成,老师请你到他家吃饭》,家长跟老师的心连在了一起。为了表示自己对家长的感激,我又写了一篇《你是真爱,家长其实都懂》,站在家长的角度来思考。在军训的时候,我写了《孩子们,你们军训的样子最好看》对孩子们进行了激励。哪怕再苦再累,班上同学没有一个有畏难情绪。与家长良好的交流沟通,赢得了家长的全力支持,现在,这个C2107班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耐心劝慰,激发家长教育孩子的热情
现实中有很多的离异家庭、矛盾家庭、贫困家庭、留守孩子家庭,这些家庭有的家长无心管理,有的无力管理,有的无能管理,有的无法管理。针对这样的家庭,我坚持耐心细致地做工作,从学生中了解他们家庭的情况,从家长的交流中了解他们教育孩子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再因人制宜、因家制宜,与家长一道研究解决他们在家庭教育中的现实问题。(如廖紫翘的父亲情况我是从情绪互动日记中了解到的。李琳的父母由原来闹离婚到后来一起教育孩子,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有的班主任老师很羡慕我,并对我说:“为什么家长那么配合你、支持你?有时你甚至批评了家长,他们还在说你是为他们好?为什么学生毕业了那么多年了,你跟家长的关系还是那么好?其实跟家长沟通还是有艺术的。
三、注重实效,保持和谐共育的长久性
三十多年来,我们与家长联系大部分还在保持着,我们也在追踪着孩子的成长情况,家长是非常感激老师对孩子关怀的。在孩子的人生重要关节点,家长常常来征求我的意见,听我给他们一些指点,他们也按照我的指点去做,孩子们感受幸福多多,快乐多多。在我所教的一千多名学生中,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违法犯罪的,没有一个走上邪路的,这与家校共育是分不开的。
(一)坚持不抛弃
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不同、成长环境不同,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同,因而呈现出来的学生生命状态也不同。初二的时候,学生的叛逆性是最强的,也是两极分化的关键时候,有些孩子觉得跟不上学习的节奏后,开始自暴自弃,不思进取,更有甚者,出现了抑郁等心理问题,也是我们家长最头疼的事。此时不放弃、不抛弃就是班主任和家长的最佳态度。这种不放弃,既有对学生的不放弃,也有对家长的不放弃,因为每当我们的一些学生不听话、不上进、难管理的时候,一些家长就会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导致孩子越走越离谱。我在教育实践中,更注重对家长的不放弃。
在做法上,我坚持三条:
1.谈心沟通。既与学生沟通,树立起孩子的信心,又家长交流,树立起家长的信心,告诉家长,只要紧跟老师的步伐,慢一点没有关系。毕竟教育是慢的艺术,只有我们耐心、细心的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
2.鼓励表彰。我特别注意发现学生和家长的变化闪光点,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召开分析总结会,肯定学生和家长的变化。
3制订合适目标。要求学生和家长只跟自己比输赢,强化孩子的优点,淡化孩子的缺点,让他们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上一年我班一个叫藤藤的孩子在我跟他家里的共同教育下,考试每次由个位数变成了及格。而且心理也原来越健康。
(二)坚持多关注
据调查,70%的教师认为自己缺乏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其实班主任如果能关注身边的一些细节,细水长流,与家长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那么促成家校合作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家长真正关心的是老师是否关注我的孩子,当他们相信教师是在真诚地关心和帮助自己的孩子时,才有可能实现双方的合作。可以说,家校沟通的着力点是家长,唯有在这个点上发力,才能与家长有实质性的交往,而学生的感觉是十分灵敏的,他们常常毫无保留的向家长反馈学校、老师、同学和班级的情况。
1.关注孩子结交的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看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主要看他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告诉孩子要慎重地选择玩伴和学伴。同时也让家长予以同样的关注。
2.关注孩子的课外读物。书籍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不良读物如鸦片,毒害孩子的心灵健康。到了初中,喜欢玩游戏、耍手机、看网络小说、动漫等。如女孩喜欢看言情小说,男孩喜欢武打小说。如《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等,严重影响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还以为孩子是在看书学习,实际上分散了学习的注意力。
3.关注孩子的脸上微笑。一个孩子是否阳光、乐观、充满正能量,从他们的脸上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如果一个孩子整天愁眉苦脸,说明他的心灵还是有困惑的。老师细心地觉察出他们的脸上表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发现不良心理,及时与家长沟通,进行教育,以便对症下药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释放坏的情绪,从而让心灵纯洁而美好。
(三)坚持常联系。
“常联系”就意味着老师的心中始终要有家长,眼里始终要有学生。要始终保持常态化。现实中,我们的一些老师在与家长的联系中有的一时“热”一时“冷”:有的开头“热”,后面“冷”;还有的是出现问题时“热”,没有问题时“冷”。这样的联系是很不利于家校共育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不好的。我在教育实践中,既坚持在学生学习的三年中与家长联系的全程化,也注意与毕业后的学生及家长联系得一惯性。具体做到三点:
1.及时反馈。对于现在正在我班的家长,我每天都会将孩子们的表现发到群里,或录视频,或照相,让家长们知道班级孩子在校的表现,从而对症下药。比如,我要孩子每天发现班级的美好,记录班级的美好,形成文字,在班上公开表达,然后将记录本传递给下一位同学。这样有仪式感的活动,家长都很期待。我会将这些美好的场景用视频或照片记录下来发到家长群里。但孩子的不良行为之类的,我则保护隐私,私聊家长。军训的时候,我也不忘现场直播,将家长、孩子、老师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2.跟踪管理。每一次将学生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后,我都会收集家长的反映意见,并根据家长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改进我的工作及举措,使自己与家长的联系常联常新,对学生教育的效果日益明显。
3.追踪成长。对自己的学生,他们毕业后,我都坚持跟家长和学生尽可能地保持联系。经常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在所教过的学生群里、家长群里发出自己的祝福短信,跟他们进行互动,了解他们的现今情况,与他们一道分享幸福和快乐,分担困难与痛苦。学生们最骄傲的是毕业那么多年了,老师还能记住他们的名字;家长们最感动的是那么多年过去了,老师还是那么关心孩子的一切。
实际上,老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孩子实行和谐共育,不只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只有班主任发自内心地对学生的关爱,对家长的尊重,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爱戴、家长和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