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全职妈妈

我重归家庭再次鼓足勇气做回全职妈妈这件事理由很简单,就像接力赛,如果接力棒都交错了人,那比赛怎么能够顺利进行?现在很多家庭不都是存在接力棒交接错误的问题吗?但是包括家人在内很多人都对此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各种不理解。如果没有了解,又何谈理解呢?

图片发自App

       

有个刚结婚的同事语音@我,打着“我为你好”的朋友名义对我辞职回家带娃这事连续炮轰,什么“你老公一个人挣钱压力太大”,“你做黄脸婆不怕你老公变心吗”,“你比我都大你怎么能这么幼稚呢”……

到最后我都没有胆量把她的话一一点开,因为我害怕她的快人快语会直接让我怀疑人生,怀疑自己白活了三十年,所以干脆交给时间,让时间证明一切。

她说的不是没有可能,传统观念上的“全职妈妈”不就是这样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目标没有梦想没有追求,邋里邋遢不修边幅身材臃肿,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图片发自App

先从我下定决心将全职妈妈这份重担进行到底的原因说起,很简单,与老人教育观念不合。

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真的不知道这句话是否有科学依据,我也觉得极不可思议,为什么孩子这么小,到老又那么漫长,一生不确定因素如此多,大环境,大政策一直在变,身边的人,事,物一直在改变,谁能如此轻言三岁或七岁的一些习惯就会真的决定一辈子的好与坏呢?

所以就针对家中老人一到饭点就开始各种旁敲侧击,什么“不吃长不高”,“谁家小孩吃得多不挑食”,“小时候习惯没有养好长大了也改不了”,义正言辞,搞得哪里是在愉快用餐,这不是在开研讨会吗?大人听了都严重影响食欲,那孩子呢?况且饭前各种甜食已经足以刨腹哪还有空间再进主食呢?那为什么自己带时就没有这么多问题呢?一到饭点,饭上桌,能吃多少吃多少,饭前没有零食,孩子自然会根据自己的胃口和饭菜的合口程度进行选择,吃多少,吃哪些,选择权在他自己,饱了就“我先撤,你们慢用”,俨然一个绅士嘛。

看来孩子的可塑性很高,所以怎样的教育适合孩子,我们说了不算,孩子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看过研究过所有教育书籍,都不如和孩子一起坐在饭桌上心平气和地愉快用餐get到的点多。

图片发自App

之前准备找工作时就把小女儿交给家中老人,从前期准备到找到工作培训的10天,多说两个多月的时间,而只有培训的10天是全天由她带着,之前基本都是两个人合作的,但就是这样,交给我的时候,女儿动辙就哭就闹甚至还动手打人。出去玩的时候见花必摘。虽然是小事情,但是如果连小花小草这样的小生命都不去尊重,那么以后会去尊重他人吗?

那天带她到公园玩,开始玩得很开心,兴许是很久没有看到游乐设施,总是拉着我要去玩,因为是收费项目,我是不想让她去体验的,时间很短收费很贵,她还没来得及尽兴就已经结束了。

就像迪士尼这样的大型娱乐场所我也是极力反对的,门票对于我们这种工薪阶层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压力,而且我分析了一下,什么人带孩子去的多,父母,因为平时都在忙,觉得这样可以弥补一下无法陪伴孩子的亏欠心理,但其实很多人就只是“陪着”,因为早就过了玩的年龄,各种生活压力让很多人都无法畅怀,基本上手机一拿各种抓拍。如果加勒比海盗的声像完美结合震撼不到你,又怎会给孩子带去不一样的体验呢?

所以,带孩子,最好的地方是公园,因为除了设有游乐设施基本都是免费的,只要用心陪着,让他们感受到你的真心,用你发自肺腑的快乐去感染他们,那就是一场成功的亲子旅游。

小小神游了一番,我们言归正传。当女儿看到围栏里姹紫嫣红的鲜花时,下意识就要去摘。虽然花有花期,过时就会走向生命的尽头,但是离开植株势必凋谢。万物都有自己的生长周期,规律,环境,如果没有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之心,那我不能保证长大她会去尊重其他和她不一样的生命个体。

可是,她只有一岁多,基本需求都只是用哭闹,肢体语言和我的揣测来解决,那要怎样来向她传达我的想法呢?如果是第一次举动那我只要上前制止并反复跟她强调“小花小草会疼”,一旦灌输这个理念那她慢慢就会明白“伸手”对这些弱小的生命意味着“被死亡”。可是,这不是第一次。

恰恰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也知道转移注意力是个不错的方法。但是我不能每次遇到同样的场景都要借助他力,所以我想换一种方式小小惩戒她一回。

因为我随身携带一支笔,所以在她每次伸手时都会不轻不重地敲她一下,刚开始她以为我在跟她玩,每次都会看我一下,反复几次,她意识到我不是在逗她,其实小手不一定是因为疼,而是需求并未被满足所以她嘤嘤哭了起来,此时我并没有手软,在她犹疑之时,配合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告诉她“不行,它会死的”,然后进行注意力转移才让她离开了那里。

我不确定这次不好的体验带给她的是什么,甚至预期效果是否达到都是未知,但是我很明确如果下次她还是这样我会同样的方式来告诉她“不行”至到她明白为止。仅仅是第一次的“不可以”就能得到的结果却耗费了如此大的精力让她从身体疼痛中得知有些事是不能做的。成本有多大!试想,如果长大,走入社会,让其他人,让大环境对她说“NO”时,代价会是怎样?

脑海里还在闪现这样的画面:一个五十多岁的大爷颤巍巍地抱着哭泣撒泼的小孙女;两个老人在公园长椅上为小孙子换纸尿裤,爷爷像小猪一样拎着哭泣挣扎的孩子,奶奶手忙脚乱地擦着他的小屁股;老人一边骂着孙女“看我不打死你”,一边教育着“打人不好,不准打小朋友”;滑滑梯上,姥姥三番五次蹲下身子谆谆教导虎头虎脑的小外孙不能欺负别的小朋友,转身他就又去撒打别的比他小的孩子……

如果你走出去,去公园,去孩子最多的地方,看到最多的是什么,是那一个个佝偻的身体么和精力旺盛的小调皮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别跑那么快,摔跤啦”,“不要去那鞋子衣服弄脏了”,“再不走警察把你抓走”,“我腿疼跑不动”……听到的,充斥在耳朵的都是这些负能量爆棚的消极语言。

而细细观察,经常耳濡目染这些信息的孩子的脸上天真的笑容是不存在的,抗拒,不满,他们很多就像一头蓄势待发情绪高涨准备攻击的斗牛一样,把矛头对准来犯者。

       

图片发自App


见得太多,听得太多,经历得太多,所以我果断地重新做回全职妈妈,因为我觉得相比较老人带娃,我是更有优势的。因为我就像是一溪活水,孩子是一汪清水,老人则像一谭死水。只有活水才会为那一汪清水注入活力和能量。

很多老人现在都会有这个意识,娃不好带,但是一大家子吃喝拉撒没有钱怎么办?所以尽管拖着行将就木的身体还是要肩负起本不属于他的责任,结果呢,钱是挣了,也花了,后期孩子问题就算花费更多时间金钱精力也不一定能够解决。

所以,真的是孩子需要更多的钱,需要更好的物质生活,还是一直都是大人打着孩子的名义来自我满足“蛇吞象”的贪婪和欲望呢?这是一个目前很值得所有人思考的一件事情。

可是很多父母都会陷入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孩子交给老人,交给电子产品,辛辛苦苦赚钱,孩子得不到情感满足,性格,教育上问题层出不穷,为了解决宁愿花高昂的费用送孩子去各种早教机构,去天价培训班,结果收支不平衡,逼迫自己再去拼命,孩子找不到与父母的契合点于是叛逆,桀骜不驯。

与其本末倒置,不如把我们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少一点欲望,少一点需求,对孩子多一些陪伴。

在做父母的路上我们都是新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充电,才能找到属于自己适合孩子的更好的陪伴方式。我在寻找,我在发现,我在坚持,我在希望,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早点肩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与孩子共同成长,希望更多的家庭能够在这场长跑接力赛中正确定位各自的角色,全力以赴。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是全职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