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的一些感悟

前几天看了最近一直很火的《我不是药神》,我观看电影的时候,也想了很多东西,最让我深刻的是到片尾曲,有一对老年的夫妇一直盯着电影屏幕,陷入他们的沉思,久久没有离开。这部电影本身背后的故事更令人沉思。

电影通过描述开印度神油店的程勇,代理印度仿制药格里宁,在国内以低于德国格列宁的销售价,销售给慢粒白血病患者,从一开始以挣钱为目的到后来只为了救人,从搞笑到沉思。引出更深的一个问题是小人物面对重大疾病,要么停止手中的药物选择死亡,要么服用昂贵的药品选择活着。而我们恰恰是大众中的小人物,这部电影更能引起我们自身的共鸣。

电影里最让我深刻的一幕,是慢粒白血病患者吕受益邀请程勇去他家做客,吕受益的妻子为了感谢程勇的帮助,把白酒杯慢慢填满,白酒一口进肚。吕受益妻子为了感谢程勇拯救他的家庭,显示了女性刚强,简单的一幕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恰恰正因为受到苦难的小家庭,简单地填满这一杯酒,复杂的感恩之情尽在酒之中。

通过这部影片会让人思索什么是假药,什么是真药?印度仿制药与德国格列宁药效一样,都可以救助病人,让病人可以依靠药物存活下去,而前者更加便宜可以救助更多的人。于情的一面,可以救助生命的药,就是真药,只要可以依靠着存活下来,就是真药。但是于法的一面,没有经过国家规定,药品非正牌企业所制造的,无论其药效是否一样,都被列入为假药,而假药的就意味着不能在市场上流通。

真与假,情与法。当这两种发生冲突的时候,或许就会开始纠结,究竟如何怎么做,就像影片中的曹警官,面对情与法时,一方面是那些病人要靠这些药来存活,一方面是面对法律上的规定,所以他选择放弃做出选择。因为这种事情不知道、不清楚,内心是属于矛盾的。病人需要靠这些药物活下去,而药厂则要通过这些药来盈利。你会说让药厂不要出这么昂贵的药,如果药厂没有获取大量资金,有可能不能研发出新型的药品。所以病人需要药物维持生命,药厂需要药品来盈利,这两者本身都属于一种无解的题。

“世界上有一种病叫穷病,这是没药医的”。电影里面的刘思慧为了挣钱给女儿买药维持生命,不惜染上风尘。黄毛为了不拖累农村的父母,而离开父母独自去城市生活。也许更多是围绕着这个“穷”字,在大病面前,小人物显得贫穷、无力软弱,只能寻找任何的办法让自身可以活下去。“穷”只能让小人物本身去改变, 药本身就是人,努力靠人去改变。

做到的是好好賺钱,努力地賺钱才能好好保障家人的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不是药神》的一些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