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秋意盎然,这意味着 2020 年即将结束了。许是受疫情之影响,今年所读多为非虚构类作品。所以当我在豆瓣收到私信,推荐我阅读小说时,我也觉得该换换口味了。
《消失的女孩》来自澳大利亚本土作家 Christian White 的首部作品,原作名为"The Nowhere Child"。2017 年 Christian 凭借本作拿下维多利亚总督文学奖(Victorian Premier's Literary Awards)。当时参选的是“未发表手稿”(Unpublished Manuscript)类目,题为"Decay Theory"。直译成中文是"(记忆的)衰退理论",也是小说里非常重要的情节。获奖次年该作重题为"The Nowhere Child"出版,作者也正式出道成为全职作家。这几年作者除了写小说之外,还参与了 Netflix 的电视剧 Clickbait 的编剧,还有恐怖电影 Relic 的制作。
"The Nowhere Child"是一部悬疑作品,主要谜题是 1990 年美国肯塔基州一个两岁女孩萨米(Sammy Went)失踪事件。几十年后,主角金(Kimbery Leamy)遇到了一个陌生男子,声称主角就是当年失踪的女孩,由此展开身世解谜之路。
我阅读时总觉得作者在转场处理上颇受好莱坞和美剧镜头切换之影响。如第一幕展开谜题之时,陌生男子说完"我认为,你就是萨米·温特"然后这一幕就结束了,下一段直接转到主角在摄影课上的场景。类似这样不带下文的转场在本作中随处可见。
对于影视作品来说,这样的过渡通常会插入黑幕,加一个非常短的音效转场,或者直接放到一集结尾,进片尾曲留下悬念。影视作品的节奏是由最终剪辑好的成片决定的,观众只是被带着走。但是在文本中这样处理,如果读者像我一样阅读节奏很快的话就难免觉得衔接不上,转场有些突兀。
另一个让我感觉不足的是本作的多重反转设计。传统的三幕剧设计在第一幕揭示完主要悬念之后,将把最大篇幅留给第二幕推进主线直到大决战,大决战的分量跟第一幕大约相近。不过本作存在多重反转,所以最后大决战的节奏稍显混乱,而第二幕的推进因为双线叙事的方式而稍显拖沓。而且这个多重反转的设计里依赖人物情感变化的部分比较多,相对不那么客观。同样是以谜题设计出名的阿加莎则更注重客观线索设计,读起来更加合理,本作的反转则有技巧炫示之嫌。
不过总的来说,小说的主线悬念设计得不错,身世之谜能一直保持到全书结束。中间作者刻意显露的部分线索也不足以让读者猜出全部结局,给最终大结局留下神秘感。如果要类比的话,可能更像 2011 年 S. J. Watson 的 "Before I go to sleep"。
另外本作的一大特色是时间上的双线叙事。基本上从第二幕开始,作者就以 1990 年案发当时的“过去线”和金(Kim)追查自己身世的“现在线”各成一章,交叉推进。上一次我读到类似写法的还是 2015 年 Andy Weir 的 "The Martian",也就是后来马特·达蒙(Matt Damon)主演的《火星救援》的原作小说。那部作品是以困在火星的主角和地球指挥部两个地点,双线叙事,配合地球与火星的光速时差,十分有趣。不过诚如我那时阅读该作之感,这种多线切换叙事(如小说《冰与火之歌》"A Song of Ice and Fire")容易让读者产生迷失感。当我好不容易把感情投入到主角身上的时候,就被迫要转换上下文,重新以另一个角色的视角去经验小说世界。我的情感投入是有限的,所以在“过去线”里失踪女孩 Sammy 的姐姐 Emma 的视角就让我觉得有点无聊。
另外是本作黑暗势力的核心驱动力问题(心内之光教会的特殊仪式),相对来说动力比较弱。所以结局会有点虎头蛇尾,不过只是作为普通悬疑小说消遣倒无伤大雅。
关于简体翻译
我所阅读的是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一鹏所翻译的版本,翻译质量比较糟糕。欧美译作一般来说对话部分有翻译腔我是可以理解的,英文长句如果直译过来会有些奇怪的语法倒装我也可以接受。但是这个译本让我频频出戏,读完第一章我就买了英文版,那读起来简直行云流水。但是为了评测简体版我只能把简体的读完,中间出戏的部分我再对照过去。阅读时总让我觉得是先用机器翻译之后,再手动微调一下就出版了。
-
名词本地化
虽然结合上下文我能理解中文里的“散热器”(Radiator)、“冷藏器”(Cooler)、“蜂鸣器”(Buzzer)是什么,但是这可是一部小说作品的翻译啊,我觉得至少要有“暖气”、“冰箱”和“门铃”这种程度的本地化才合理。
不过我读到把 Pizza 翻译为“比萨”而不是“披萨”的时候,我忍不住 Google 一下,却发现好像这样的翻译才是“政治正确”,不禁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
不太好翻译的英文表达
中间有一段警官 Ellis 趁嫌疑人 Travis 不在的时候检查他的面包车,这时候 Travis 回来看到了,向他表达了不满,然后埃利斯的反应:
Ellis's storm-lit face was grave. 'I'm sorry, son. I guess I was being a snoop.'
这里
grave
可以翻译为严肃的,但strom-lit face
确实有点不好翻译,首先上下文里没有说天气有风暴,所以肯定不是天气。我的英文也不好,所以请教了两位英文好的朋友,他们都表示应该是表情变化比较快,比如“脸上青一阵白一阵”。但是我阅读的简体版则译为:风暴照亮了埃利斯的脸,他表情沉重:“很抱歉,孩子,我刚刚只是在调查。”
另外 "I was being a snoop" 的歉意被吞掉了,换成了一个借口。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一些。
-
中文语境下找不到对照的表达
这种问题倒是情有可原的,确实在中文语境下无法很好地译出原文语带双关,或者本地表达的信息。比如 Travis 在激怒他的同性情人 Jack 时说的:
"You used me one way, Jack. You may as well use me the other."
简体译为:
“你已经利用过我了,你不妨再利用我一次。”
丢失了“以两种方式使用我”的信息。
关于简体的装帧排版
简体版为了区分“过去”和“现在”章节,以楷体印刷“现在”的内容,宋体印刷“过去”,其实挺多余的。在英文字体中,有衬线体与非衬线体之分,一般印刷主体内容使用非衬线体,然后用衬线体作为需要强调的不同的部分。原作"The Nowhere Child"就是用衬线体来表示角色的心理活动,非衬线体作为主要表述字体。中文字体因为没有衬线体与非衬线体之分,一般在印刷的时候会用楷体对应英文的衬线体部分。
但是在这本书中,一方面楷体被用在整个“现在”篇幅,所以英文版用衬线标出的角色内心活动的部分,在简体版中就没有作出区分。另一方面,长时间阅读楷体中文,我还是觉得不太习惯,会有点累。
综上,本作的楷体、宋体之分我觉得是多余了。至于原作的字体区分,只是印刷时的加分项而已,如果不做区分就会影响阅读的话,那还是作者没有写好,不能怪排版。
P.S. 鉴于本作的翻译质量,推荐读者朋友阅读英文版。
2020.11.15/于自居
参考资料
- 我的评分: ⭐️⭐️⭐️(3/5)
- 标题: 消失的女孩
- 原作名: The Nowhere CHild
- 作者: Christian White
- 译者: 王一鹏
-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 2020 年 8 月
- ISBN: 9787569517453
- 版本: 纸质书
相关链接
- 火星救援(每周读书 七十一 Andy Weir《The Martian》) | 枫言枫语
- 「每周读书」第四十二周——S. J. Watson Before I go to sleep | 枫言枫语
- Christian White 官网